雄关何处是长城:苏炳文出国为归国

新浪历史
马占山反出齐齐哈尔,在黑河发表通电,再举战旗,关东军仍然认为“马之真意不明”,板垣、林义秀、韩云阶分别给马占山写信,“切望其能返回省城”,理由是“马占山一向缺乏主见,时常为部下所摆布,当其觉悟之后便会毅然回归正途”。

苏炳文
本文摘自《无上光荣》,作者:张正隆,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马占山反出齐齐哈尔,在黑河发表通电,再举战旗,关东军仍然认为“马之真意不明”,板垣、林义秀、韩云阶分别给马占山写信,“切望其能返回省城”,理由是“马占山一向缺乏主见,时常为部下所摆布,当其觉悟之后便会毅然回归正途”。
对苏炳文也怀抱幻想。
10月16日,正值富拉尔基大战,关东军司令部致电苏炳文:“本军始终不渝地期待您恢复原来的方针,忠诚满洲国,迅速地释放日本侨民。关于和平解决后,您的荣誉,敝军负责传达给执政,并保证得到重任,若失掉和平解决的机会,又危及日本侨民的生命,最后只有和阁下干戈相见。”
30日,日本驻哈尔滨特务机关的宫崎,又飞赴海拉尔空投信筒:一、能保护日本侨民之安全,实为感谢。二、此次事件系误解所致。三、苏炳文之意已知。
日本人知道什么?一厢情愿罢。
见苏炳文不理睬,关东军又绕个大弯儿,请苏联从中斡旋。11月初,苏炳文突然接到苏联驻满洲里领事照会,说日本政府要求苏联政府允许曾任日本驻莫斯科大使馆武官的关东军小松原道太郎大佐为代表,乘飞机到苏联的马提业子车站,请苏联做调停使者,邀请苏炳文司令派代表前去进行和平谈判。
苏炳文一口回绝:无应日方和平交涉之意,日交涉代表无需在马提业子车站停留。
日本人还不死心,仍然向海拉尔空投信筒,并大肆造谣。
鉴于马占山的教训,11月14日,苏炳文在国内报刊把日伪人员发来的所有电文公诸于世,揭露日寇的“和平”阴谋,郑重声明:“我方绝无对日言和之意,请速向中外宣传,庶免误会。”
日本人继续造谣,但是不再死皮赖脸地烦人了。
一个多月后,扎兰屯失守,日军又占领博克图,并继续北上兴安岭。飞机对海拉尔、满洲里连续轰炸,步骑炮兵在地面迅速推进。救国军主力在前线被击溃,苏炳文手头只剩下学兵连、卫队营和一个新组建的第9团,两千余兵力。
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为蒙民游牧区,人烟稀少,不种五谷。九一八事变后,苏炳文深知迟早一战,竭力储备粮饷弹药。到职两年来,与蒙旗上层人物以诚相见,彼此融洽,海满抗战曾予协助。而今兵败,蒙旗为图自保,难免落井下石,讨好敌人。兴安岭虽险,凭现有兵力,饷弹无济,也难持久。
“早知沙塞孤军,难抗强日”,江桥开战不久,马占山就说了这话。“早知地处边荒,兵单力微”,这话是12月4日,苏炳文在满洲里登上去苏联的火车,到了最后一刻才出口的。
早知“国联”没用,国内无援,可碾子山第三道防线失守后,苏炳文还是急电南京求援:
满海窘荒,军实堪虞,接济不继,饷械两亏。……前途瞻顾,泣不成声,存亡之际,千钧一发,……万祈激励邦人,借义师饷源,无虞中断,救国工作,得早完成,东北民众深切感戴。
不怕失败,就怕失望。人是为着希望生活、战斗的。只是无论多么绝望,也难免要生出一丝希望。
江桥抗战,马占山满怀希望,结果无援无望。海满抗战,苏炳文更是从一开始就知道无援无望,因为既定方针“不抵抗”——任你怎么抵抗,也抵抗不掉这个“不”字。
日本人当然明了这3个字什么意思,所以对每个抵抗将军都曾不遗余力地劝降,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
而明知无援无望,依然奋力一战,少为人知的海满抗战,也就愈发得非同凡响。
蒸汽机车沉重地喘息着,七列火车载着救国军官兵和地方官员、眷属,背国离乡,北上苏联。
苏炳文在回忆录中写道:
三日夜间用无线电向北平张学良、万福麟报告战事情况,说明敌军节节西进,我军弹尽粮绝,势难立足,为避免地方涂炭,减少人民损害,拟忍痛退入苏联,丧师失地,负罪良深,俟归国门,听候惩处。
应该受到惩处的是谁呀?
列车隆隆,夜色茫茫,雪野茫茫,前路茫茫。
旌旗光拥万夫营,
胡骑萧萧彻夜鸣。
御扶还期酬素志,
安边未忍负苍生。
战云过眼空千里,
棋劫伤心又一枰。
勒马西山高处望,
雄关何处是长城。
这是苏炳文归国到南京后,写的一首诗。
出国为归国,脱离战场为整军再战。抵抗将军从切身的经历中体验得透彻,对于日寇,只有铁血。
苏炳文被任命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两个委员,一对闲差。
是不是这一刻才能明了“不抵抗”的真谛?苏炳文,这辈子是不是只有为“呼伦贝尔王”时,才自作主张了一把?
留在东北的产业,被日伪以“逆产”没收。送去北平的亲人,父亲忧愤而死,母亲被安老院收养,妻子和长子在贫病交加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