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历史 史海钩沉

远去的爵爷:漫谈英国爵位制度

大众网-齐鲁晚报

关注

  新官上任三把火,特恩布尔一上任却先折腾在很多人眼中早已成为活化石的爵位制度,这是唱的哪出戏呢?事实上,源远流长的英联邦贵族制度远非普通人想象的那样只是一种荣誉,它曾是一个帝国赖以繁荣的文化基因。

作者:王昱

11月2日,刚刚上台的澳大利亚总理马尔科姆·特恩布尔宣布,当局已决定将爵位从国家荣誉体系中剔除,理由是这种爵位制度与时代“格格不入”。新官上任三把火,特恩布尔一上任却先折腾在很多人眼中早已成为活化石的爵位制度,这是唱的哪出戏呢?事实上,源远流长的英联邦贵族制度远非普通人想象的那样只是一种荣誉,它曾是一个帝国赖以繁荣的文化基因。

来回折腾为哪般

爵位制度,是身为英联邦一员的澳大利亚从英国那里继承下来的一份遗产。不过,对于这个“光荣传统”,澳大利亚人始终存在着“要还是不要”的纠结。而多数时候,这种纠结还夹杂着澳大利亚对其母国英国复杂的情感。

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使澳大利亚获得内政外交独立自主权,成为英联邦中的一个独立国家,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授爵制度在帮助英国维系与这片独立、广大而遥远的自治领地感情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直到1989年以前,英国王室一直习惯性地给澳大利亚总督赐予爵位,虽然澳大利亚总督是由澳总理提名,没有任何实际权力,但他名义上仍然代英国女王在澳大利亚行使元首权力。所以,这段时间内澳大利亚至少在名义上仍然是由英国贵族来治理的。给了个头衔就讨了这么大一个便宜,英国的这笔买卖真是不亏。

有道是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接受母国的头衔多了,澳大利亚自己也动了搞爵位制度的心思。1976年,在时任澳大利亚总理马尔科姆·弗雷泽的推动下,澳大利亚引入类似英国的爵位制度,还给查尔斯王子授了个爵位。不过,这套制度在这个平民化已久的国家很快出现了排异反应,行使了十年就寿终正寝。2014年,前任总理托尼·阿博特再次推动爵位制度复归。此举在澳大利亚引发普遍的质疑,不少人甚至讽刺总理“穿越”了。

真正将这场争议引向高潮的,是阿博特今年年初的一个决定。1月26日澳大利亚国庆日当天,阿博特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利普亲王授予澳大利亚骑士爵位,理由是“这一荣誉是对于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在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治理澳大利亚62年间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的肯定。”这个听上去就很狗血的理由引发了不少澳大利亚人的愤怒,反对党责问阿博特“为什么我们要将澳大利亚人的最高荣誉授予一名英国人?况且他本来就已经拿得够多了。”这场风波也是导致阿博特下台的原因之一。

也正因如此,新总理特恩布尔一上台就立马宣布废除了这个爵位制度。可以说,在澳大利亚来回折腾的爵位制度的背后,反映的其实是澳大利亚的大众情绪,他们已经不能容忍这个自治领地用这种传统的贵族游戏跟母国“联络感情”了。

西方贵族爱兼职

澳大利亚的爵位制度风波虽然告一段落,但却留给咱中国人不少可以拿来看西洋景的“槽点”。比如将英女王奉为元首的澳大利亚反过来给女王老公封爵,这事儿在我们看来就很奇葩。身为中国人,你就是再“穿越”,在中国历史上也绝对观赏不到封臣给封主赐爵的奇景。就是架空小说《琅琊榜》,如果敢写梅长苏给誉王殿下封个什么爵位,粉丝们恐怕也要“亮瞎眼”。然而,这种剧情在西方人看来却见怪不怪,欧洲这贵族制度还真和我们想的不一样。而要说明这种制度为何形成,英国历史确实是个“模范样本”。

英国贵族制度,看起来源远流长又很高大上,但追溯起来也不过只有一千年的历史。公元十一世纪,从对岸法国诺曼底渡海而来的“征服王”威廉征服了英格兰。不过,得胜后的威廉却遇到了一个问题,占领英国的他此时还保留着法国诺曼底的那块封地,这种处境让他的角色很“凌乱”。在英格兰地区,他是颐指气使的封主;但在法国那边,他又是必须向法国国王宣誓效忠的封臣。这种“凌乱”让威廉和对面的法国国王都很不爽,而解决的方法,要么是威廉或者他的子孙足够牛,以英格兰为本反噬法国;要么则是其足够弱,迅速丢掉其在法国的领土。老实说,英法双方最初也是这么想的,为此掐架不止,但打了几百年后,两套方案都没有实现,英国直到17世纪还在法国占着一片“滩头阵地”,所以英王只好一直这么“凌乱”着。

英国国王的这种处境,在当时欧洲并不鲜见。犬牙交错、一团乱麻的欧洲封建领地格局,让贵族们习惯于扮演不同角色。与中国帝王们甭管地盘多大都只自称“天子”不同,西方贵族们比较“实诚”,获得一片领土就给自己多加一个头衔,国王兼任几个公爵侯爵啥的是常事。比如英国鼎盛时代的统治者维多利亚女皇,其头衔叠在一起就有三十多个。值得一提的是,在维多利亚女皇的众多头衔中,最为尊贵的并非其本家的“大不列颠及爱尔兰女王”,而是“印度女皇(Empress of India)”。维多利亚之所以被称为“女皇”,并非因为她管着英伦三岛,而是因为其“兼职”在殖民地印度做皇帝。而当时的英国之所以被称为“大英帝国”,也是拜其所赐。

英国人“囤积头衔”的习惯,一直保留到了今天。比如前文说到的菲利普亲王,共有头衔十九个,他既是菲利普亲王、爱丁堡公爵,还有一堆伯爵、男爵的封号,同时给自己老婆干着“私人侍从武官”“骑士团大团长”“枢密院大臣”的兼职,又当着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国的“骑士”。澳大利亚反对党揶揄他“已经拿得够多了”,倒真是没冤枉他。

爵位是种润滑剂

英国贵族的角色扮演癖,虽然写起来废纸,念起来费力,但带来了不少好处。比如历代英国国王都有一个“嘉德骑士团骑士”的头衔,这个骑士团是仿照传说中的“圆桌骑士团”建立的,当国王以这个头衔示人时,他与团中其他25位骑士的地位是平等的。虽然嘉德骑士也并非人人能当,但这种制度确保了国王至少在某些时间内与他的臣子是平起平坐的。相比总顶着“天子”头衔、见着人就被喊万岁的东方帝王,这样的“角色扮演”显然对英国君臣的身心健康都十分有利。

除了上层贵族自娱自乐,英国爵位制度还独辟蹊径地搞了一个“平民贵族”的概念,即在传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真正的贵族”之外,另外设立了从男爵和爵士等爵位。此项制度最早起源于1611年,英国国王因为缺钱而向英国富裕地主出售了一批“从男爵”的爵位。后来,英国人发现这个病急乱投医的政策还真好用,因为普通人只需要通过奋斗也可以踏上贵族之阶,这给那些拼爹无望的平民精英带来极大的激励,也使得英国贵族制度因为新鲜血液的输入而不断稳固。有历史学家甚至认为,英国之所以没有爆发像法国大革命那般惨烈的内乱正是得益于此。根据英国现行法律规定,凡是对国家做出贡献的人,都可以由首相提名被国王或女王授予这类爵位,“铁娘子”撒切尔夫人、TVB创始人邵逸夫甚至曼联主教练弗格森、球星贝克汉姆都获得过这类封号。这些“平民贵族”们被尊称为“Sir”(爵士)和“Dame”(女爵士),美国大兵口中的长官(sir)和香港警察一口一个的“阿瑟”其实都是这一称呼的滥觞。不过,据说英国人自己至今在这个称谓问题上保持着严谨,不能乱叫“sir”也成了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一大区别。

目前,英国每年就有约2000多人受封爵士,10年两万人,50年就是十万人,英国媒体讽刺说,照这样下去,几百年之后全体英国公民都将成为勋爵或爵士,爵位将变得没有意义。其实,无论是澳大利亚式的废除爵位,还是英国式的“大音希声”,爵位作为一种制度都终将离人类社会而远去,只留下那些高冷而怀旧的尊称,供人们怀念那个远去的贵族时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