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历史 史海钩沉

法国医生贝熙业与近代中国隐秘传奇

《小康》

关注

在被遗忘半个多世纪后,法国医生贝熙业的名字重被提起。在中国的41年,他历经民国、抗日、解放。他和诸多中法名流,曾掀起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勤工俭学运动;他曾不顾高龄,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药品送往抗日根据地。

晚年的贝熙业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桥边留影晚年的贝熙业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桥边留影

作者:罗屿

在被遗忘半个多世纪后,法国医生贝熙业的名字重被提起。在中国的41年,他历经民国、抗日、解放。他和诸多中法名流,曾掀起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勤工俭学运动;他曾不顾高龄,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药品送往抗日根据地。贝熙业在中国获得过声誉与社会地位,他的人生际遇也随这个国家的社会变革而起伏。

法国医生贝熙业曾打算在中国终老,他甚至为自己选好墓地。然而1954年,他却不得不离开这个他生活了41年的国家。人生的终点,已不容他选择。

那年初夏的一个晚上,两名警察来到贝熙业在北京西山的家——贝家花园,他们带来了一封改变贝熙业命运的信。信中给他两个选择:一是留在中国,但必须放弃法国国籍;二是在一个月之内离开中国,但妻子吴似丹必须留下。

无奈、无助的贝熙业,想到给 “老相识”周恩来写信,信中他表示,自己把中国当成第二祖国,把中国人当成自己的人民。“根据我过去41年之所作所为,根据法律的规定,我这样一个又老又有病的人,是否可以在不工作也不需要任何负担的情况下住在北京?假若法律不允许,是否可以考虑把我的行期推迟到9月底?此外我还请求我的中国妻子保留她的中国籍并允许她跟我一起走。”

彼时,周恩来正在日内瓦开会,但他还是签署了通行令,吴似丹得以陪行不愿放弃法国国籍的贝熙业一同回国。

多年后,贝熙业的亲友仍记得,时年82岁的他携吴似丹踏上法国时的情景:10月27日,船到马赛港,岸边挤满接船的人,贝熙业的亲友也在其中。众多西装革履的乘客中,一对男女与其他人装束极不相同。男人高鼻深目,皓髯垂胸,却一身中式长袍,从外表判断,已是耄耋之年。他身旁女子,则是年轻纤瘦的东方容貌。她胆怯地挽着他,他手中则提着一只鸟笼,里面是只蒙古云雀。

妻子、云雀,成了贝熙业回国时的所有陪伴。在法国,他没有朋友,没有积蓄,更无人知晓他在中国曾经的声誉与传奇。

贝熙业全名让-热罗姆-奥古斯坦·贝熙业,1872年生于法国山区夏尔市,毕业于海军医学院,获医科博士学位。他曾以军医身份先后到印度、波斯等法国在亚非地区殖民地。1913年41岁的他抵达中国,先后任法国驻北京公使馆医生、北洋政府总统医疗顾问,以及北京法国医院院长等职。他在这里经历了民国、抗日、解放,是最知名的外国医生之一,他的病人包括袁世凯、黎元洪、徐世昌、曹锟等四位民国总统,以及汪精卫、九世班禅、梅兰芳等社会名流。作为袁世凯医疗顾问,他获得过其亲自颁发的三等文虎勋章。

除达官显贵,在中国期间,贝熙业也坚持为普通百姓治病,费用全免。北京西山,他的住所贝家花园附近,就有当地村民感念其恩而命名的“贝大夫桥”。贝家花园碉楼正门上,悬挂着其好友李石曾手书的石匾“济世之医”。

只是,在贝熙业返法后,他的故事、他的声望,慢慢被人淡忘。更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为何被要求离开中国?贝熙业的名字,宛如历史中一个逐渐模糊的符号。

直到2001年,文化名人舒乙从好友处听说了贝熙业,他写下题为《要对得起朋友》的文章,表示要发掘这些“上世纪初在北京长住或呆过”,“一辈子和中国有不解之缘,为中国做过许多好事”的法国朋友的故事,并保护好他们的遗迹。舒乙随之以全国政协委员和国务院参事身份,不断为保护贝家花园等中法文化遗迹积极奔走。

此后,越来越多中法学者开始关注那段与贝熙业相关、尘封近一个世纪的往事。

年轻外交官、中国驻法使馆政治处政务参赞张伟便是其中之一。一个偶然的机会,张伟得知贝熙业的故事,深受触动,随后他开始收集、整理关于贝熙业的史料。在完成大量走访后,2015年1月,张伟与妻子贺洁合著的《贝熙业传奇》一书在国内正式出版。

几乎就在张伟夫妇努力还原贝熙业在中国生活轨迹的同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也于2013年9月开始了寻找贝熙业之路。他的目标,是拍摄一部相关纪录片。在经历最初资料的稀缺后,他辗转见到贝熙业与吴似丹所生的儿子让-路易。在后者巴黎家中,他看到了贝熙业诸多遗物:信件、相册、文虎勋章、珍宝目录……

此后,因寻访贝熙业,张同道与张伟得以相识,两人的工作也产生了交集。每过一周或两周,身在法国的张伟便跑一趟让-路易家,取部分资料,发回国内,由张同道组织专家团队进行翻译。最终,张同道团队翻译法文资料80多万字,收集档案和文献两千多卷,纪录片《贝家花园往事》于今年6月登陆央视。

贝熙业的名字终于被拂去厚厚积尘,那段被掩藏几十年的斑驳往事渐渐显露出来。

贝大夫家的沙龙

贝熙业本身并不热衷政治,但由于在中国行医期间的极大声誉,加之“热心社会”的性情,使得他的命运与许多影响中国的重大事件交织在一起。

如在担任北京法国医院院长一职时,贝熙业接待过很多前来寻求庇护的民国名人。黎元洪就曾于1917年、1924年两次避难于法国医院,以至于他和贝熙业结下深厚友谊,将其奉为上宾。黎元洪死后,其家属给贝熙业寄来遗电。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一些被通缉的国民党左派以及共产党人也曾在法国医院避过风头。1928年,北伐胜利后新军阀内讧,白崇禧男扮女装从法国医院逃出北京。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将军郝梦麟家眷也来此,得到贝熙业收留。

无心政治却被裹挟其中,这多少与贝熙业的朋友圈子有关。他所接触的,不是达官显贵,就是社会贤达,这让他几乎无时无刻不处在中国政治漩涡中心,而每周三在大甜水井胡同16号贝宅定期举行的沙龙,更是中法名流汇集之地。

法国诗人、考古学家谢阁兰,汉学家伯希和、葛兰言,以及参与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的人类学家德日进等,都是贝家沙龙的座上宾。而196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诗人圣·琼·佩斯,以及历尽10年心血校译法文版《红楼梦》的汉学家铎尔孟更是贝宅常客。只是,佩斯那时的身份,还是法国大使馆外交官阿历克斯·莱热。

让贝熙业深感自豪的是,除法国同胞,贝家沙龙还常常接待民国名人。他们中有北洋政府要员,如曾任总理、外交总长的孙宝琦,曾代理国务卿、任外交总长的陆征祥,大清驻法公使裕庚的女儿容龄和她的姐姐德龄;也有支持孙中山国民政府的同盟会元老蔡元培、李石曾、张继、魏道明等。

作为沙龙主人,为人豪爽的贝熙业会为宾客备上美食、茶点、烟酒。法国前驻华大使毛磊曾这样形容贝家沙龙的景象:中法友人见面、问候、寒暄后,便围绕着总是和蔼可亲的主人,交换近来的种种消息。“人们谈论的内容,不外是这个处于危机之中的国度一周来发生的重大事件,包括京城里的尔虞我诈,以及外省的形势变化;多为宾客们旅行与活动的所见所闻。最后,还要根据《北京政治》月刊发布的消息,互相报告哪些人要走了,哪些人抵达了。”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碰撞下,参加贝家沙龙的中外名人,不久就掀起了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运动——勤工俭学潮,贝熙业也全身投入其中。

在出入贝家沙龙的中国人中,给贝熙业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李石曾。

作为前清重臣李鸿藻的第三子,李石曾五岁时曾被慈禧夸奖行礼如仪,日后必有出息。但慈禧想不到的是,被自己夸奖的这个孩子,将来会走上“革大清朝命”的道路。

1902年,李鸿藻见李石曾不安心仕途,便命他跟随邻居——驻法公使孙宝琦去法国上任。正是如此,走出国门眼界顿开的李石曾,有了从教育入手,即推动青年赴欧留学,改变中国命运的雄心。

欧洲诸国,李石曾首推法国。原因是,在地理位置上,法国与欧洲各国交通最为适中。在思想上,法国大革命思想、政教分离、崇尚平等自由,反对种族歧视观念深入中国人心。

1915年6月,李石曾等人在巴黎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提倡“勤以做工、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轰轰烈烈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自此拉开序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