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抗战中的台湾志士

新浪历史
李登辉在接受日本媒体访问时居然宣称,70年前台湾不存在抗日的问题,“台湾在战争时与日本同属一国”,而他自己,当时是“为祖国而战的日本人”。此语一出,引来轩然大波。

台湾抗日志士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5年10期,作者:钟兆云(文史学者)
2015年8月,台湾媒体报道,李登辉在接受日本媒体访问时居然宣称,70年前台湾不存在抗日的问题,“台湾在战争时与日本同属一国”,而他自己,当时是“为祖国而战的日本人”。此语一出,引来轩然大波。台湾各界奋起批驳李的悖逆言论,马英九在参加抗战纪念活动时,特意停下脚步,面对媒体气愤地以罕见的重话表示,李登辉的话出卖台湾、羞辱人民、作践自己,他对此感到震惊、痛心、遗憾。
台湾人民有没有抗日?这个问题,要用血的事实回答李登辉。日本统治台湾50年间,残酷压制从未放松。而台湾人民也从未放弃抗争,前后约有60万人民为抗日而牺牲。不能不承认,台湾人民的抗日,开始得更早、更艰苦。“光复台湾,回归祖国”的信念促使一代又一代台湾人走上抗日的道路!推开历史幽深之门,林正亨、李友邦、连震东、丘念台、翁泽生……这些爱国台胞们的抗日身影正鲜活地向后人走来——
林正亨:“抗日要紧,没有国,哪来的家!”
1945年11月,一封家书穿过抗战硝烟散尽的天地,飘到了厦门鼓浪屿东北侧的“宫保第”(三丘田林公馆)。这是从缅甸参加中国远征军归来的林家少爷林正亨写给母亲的长信。信中详叙了自己参加抗战和为国残废的经历,结尾写道:“在这神圣的战争中,我算尽了责任,台湾的收复——父亲生平的遗志可算达到了。他要是有知,一定大笑于九泉。我的残废不算什么,国家能获得胜利、强盛,同胞能获光明和自由,我个人粉身碎骨也是值得的……我现在成了林家第一勇敢和光荣的人物。”
林正亨1915年出生在鼓浪屿林公馆,是台湾雾峰林家的后代。台中雾峰林家和台北桥林家,是彼时台湾最富有且最具影响力的两大家族。林正亨祖父林朝栋,1895年统领“军”抗击日本侵略军,后来奉旨举家内渡。林正亨父亲林祖密(原名资铿)自幼接受儒家教育,又屡屡随父于军旅,胆识兼具,在林朝栋内渡不久即回台管理庞大产业。1904年,林朝栋客死上海,临终遗命子孙:“台湾是在我任内丢失的,我的家人一定要收复台湾!”林祖密借奔丧之机,全家迁回闽南祖家,几经周折,终于在1913年撤销了日本国籍,成为辛亥革命后第一位正式恢复中国国籍的台胞,此后矢志追随孙中山,在孙中山逝世后不久被北洋军阀孙传芳所部杀害。台湾义士丘逢甲之子丘念台撰文称颂:“革命不难,舍富贵而革命为难;舍富贵而革命不难,能审国族、辨忠节,而舍富贵以革命为尤难。台湾林祖密者,乃能此尤难者也。”
林祖密为革命牺牲时,林正亨还在厦门读美术专科学校,决心肩负父辈未酬的壮志。抗日烽火起,血气方刚的他愤然投笔从戎,报考南京陆军军官学校。军校毕业后,林正亨被派往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六军军部当见习官。1940年,他随部队前往广西昆仑关对日作战,其间他以铮铮豪气,在寄给家人的照片背面写下誓言:“饥餐倭奴肉,渴饮倭奴血,砍下日寇头颅当球踢!”4年后参加赴缅甸抗日远征军,任步兵团指挥连连长,时逢妻子临产,长子刚满两岁,妻子为此发愁,他却态度坚决:“抗日要紧,没有国,哪来的家!”
关于林正亨在远征军的战斗经历,其子林为民回忆:“在缅中最后的战役中……父亲身负16处重伤,在刺死最后一个敌人后,他再也支持不住了,倒在血泊之中。”林正亨从死神手里得以逃生,左手残废。
李友邦:黄埔将领里的“台湾流浪者”
全面抗战爆发后,一支由台湾同胞组成的抗日队伍,在连天烽火中辗转万里,这是台湾革命党人李友邦在闽浙创建领导的台湾义勇队。
李友邦祖籍福建同安,生于台北芦洲,自幼痛恨日本的殖民统治,1924年在台北师范学校就读时,联系后来成了台湾共产党领导人的林木顺等进步同学,夜袭殖民派出所,随后渡海回大陆,经中国共产党人任剑若介绍,入黄埔军校二期就读,由此走上传奇的革命生涯。七七事变后,鉴于个别台民的不良表现,国民党福建当局担心台民在沿海做日特间谍,乃将散居在福建沿海的500多名台胞强行迁往崇山峻岭的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在“台民垦殖所”集中管理。爱国台胞们不甘“坐享太平”,向当局提出为祖国抗战服务。李友邦为此亲赴福建组织队伍,中国共产党派党员张一之(后改名张毕来)担任其秘书,随行协助。
1939年2月,台湾义勇队在浙江金华成立,同时成立的还有台湾少年团。李友邦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任命为台湾义勇队队长,授少将军衔(后升中将)。在大陆的三四百名台胞通过各种途径加入台湾义勇队。这支在抗日战斗系列中唯一由台湾人组织并以“保卫祖国,解放台湾”为宗旨的队伍,被全国各界看作是台胞参加祖国抗战的代表。李友邦根据义勇队的实力优势,制定了对敌政治、医务诊疗、生产报国、宣慰军民四大任务。其中抗战医务工作开展尤为出色。
台湾义勇队在宣慰军民中,重视舆论宣传,先后创办《台湾先锋》和《台湾青年》等报刊。李友邦在《台湾先锋》创刊号上,发表了著名的《台湾要独立,也要归返中国》一文。陈诚、冯玉祥、陈立夫、孙科、邵力子、郭沫若等国民党党政军要员和社会名流,纷纷发表支持台胞回国抗战、携手光复台湾的文章和题词。台湾义勇队和少年团的英勇事迹,传到了台湾和海外,激励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
抗战胜利后,李友邦委派台湾义勇队副总队长张士德,携带国旗一面,搭乘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柯克上将的飞机飞抵台湾,于1945年9月4日在台北升起了第一面象征中国收复台湾的国旗。李友邦率义勇队渡海回台前,在厦门南普陀题写“复疆”两字(刻于寺后摩崖),并自豪地宣称:“我们为了不当日本顺民而在大陆度过了一二十年的流浪生活,饱尝了人生的甜酸苦辣而幸存下来,今天我们可以作为一个爱国的台湾同胞,堂堂正正地回家乡去见父老兄弟。”
情报机构的台湾志士
八年抗战期间,中国有个叫国际问题研究所的谍报机构,不仅提供了许多可靠的敌友情报,还对德军进犯苏联、太平洋战争爆发及日本投降等重大事件,提前作出准确判断,其出色的情报工作为世侧目。这个谍报机构背后,站着众多台湾志士。
全面抗战爆发后,著名的“日本通”,前驻日大使馆参事官,曾准确预测“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的交通部次长王芃生,受蒋介石之命组建隶属国民政府军委会的国际问题研究所(以下简称国研所),专门从事搜集日本情报并做分析研究的工作。国研所大量罗致了台籍抗日志士。
他们中,李万居负笈巴黎大学,学成归国,投身抗战,“为觅灵方振国魂”,是诗言志,更是真实写照。他以才德被王芃生视为心腹,委以建立粤港、越南一带情报收集及情报网络的重任。李对汪精卫叛国投敌罪行予以无情鞭挞和揭露,认为“汪氏的出走,犹如毒菌已去,中国内部的团结更加巩固,抗战的力量愈益增强”。李万居接替谢南光(中共党员)担任国研所港澳办事处主任后,演绎了一出出没有刀光剑影的“香江谍影”。
国民政府借重抗日台胞擅长中日文双语的能力,在香港从事对日情报工作。英国政府在殖民地香港的邮政总局内设立邮电检查处,对经转的各国邮电书刊进行检查。尽管日本尚未对英国开战,但感受到日本强烈威胁的英方特别加强搜集日本情报,将日文邮电书刊列为检查重点。秘密加入国民党并参加国研所的台籍人士谢东闵(后曾任台湾“副总统”),就在邮电检查处担任日文函电书刊的检查工作。港英当局事先交给谢东闵一份黑名单,列入黑名单的往来日文邮件,一律拆封检查,至于其他日文邮件,则由其自行决定是否检查。谢东闵每遇有参考价值的日文邮件,就密抄一份,转交给身在香港的李万居,李万居再将该情报转往重庆国研所处理。1941年日军将偷袭珍珠港的情报,即由李万居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