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向坦克头上砍去:二战中波兰如何猝死
有历史学家曾经总结说,波兰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表现,是用中世纪领主式的思维操纵近代外交。二战中波兰的猝死告诉我们,一个有过辉煌历史又受过列强欺凌的国家在复兴后很容易陷入“力量崇拜”的迷思,这种落伍的思维,往往会将国家引入深渊。
作者:王昱
1939年9月,波兰的边境小城克罗加提,六千多名波兰骑兵骑着高头大马、挥舞着被阳光照得雪亮的马刀发起了海啸般的冲锋,而站在他们对面的敌人则是德军最为精锐的第四装甲师。“骑兵砍坦克”作为二战揭幕战中的一个花絮自此永载史册。通观整个二战史,以骑兵对抗坦克的波兰人,其有勇无谋和悲催命运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曾被拿破仑称赞拥有欧陆最善战士兵的国家,为何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走向亡国呢?
德苏火速瓜分波兰
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许,成群的德国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掠过德国与波兰的边境。约一小时后,德军地面部队从北、西、西南三面发起了全线进攻。同时,停泊在但泽港外伪装友好访问的德国战舰“荷尔斯泰因”号突然向波军基地开炮。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揭幕战的波兰战役打响了。
在开战之初,包括战争发动者希特勒在内的大部分人都认为,这场战役将重复一战式的旷日持久。作为波兰盟友的英法两国一面紧急商讨对德宣战的可能性,一面启动自己的战争动员体系,“我们预计在今年冬季到来前结束初步的战争动员,在1940年初对莱茵兰(德国西部地区)施加足够军事压力。”当时法国政府发给英国的备忘录中如是说,“时间上完全来得及挽救我们的盟友。”大概是受这一乐观情绪的鼓舞,波兰把部队全部部署在德波边境,以为只要实施坚决的反击,就可以取得胜利。
然而,战争的势态发展快得超乎想象。在德军的第一波空袭中,500架波兰军机还没来得及起飞就被炸毁在机场,波兰彻底丧失制空权。紧接着,波兰各大交通枢纽和指挥中心遭到破坏,部队陷入一片混乱,德军趁势以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为前导对波军进行了分割包围。9月中旬,波军的主要军事力量已经被瓦解,德军兵临华沙城下,波兰政府慌忙出逃。17日,波兰的另一个邻国苏联撕毁《苏波互不侵犯协定》,以“为了保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少数民族的利益”为借口悍然入侵波兰,并按照与德国事先签订的秘密协定鲸吞了波兰东部的半壁江山。10月6日,当世界第一次听到“闪电战”这个名词时,德国和趁火打劫的苏联已经瓜分了波兰的全部领土,洋洋得意的希特勒前往华沙参加阅兵式,而他的将军们此时则在与“会师”的苏联人举杯庆祝,祝贺共同消灭了“资本主义安插在我们中间的走狗”。波兰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在两个强大邻国的夹击下、在盟友惊奇的眼光中,被迅速灭国了。
骑兵为何砍坦克
面对如此迅速的灭亡,很多人一定以为波兰是个不堪一击的“软柿子”,但这个国家在二战前曾享有欧洲陆军第四强的威名(前三名是英法苏),甚至自认为其实力排在受《凡尔赛条约》约束的德军之前。
波兰战役呈现如此一边倒的态势,除了德军出其不意的闪击和苏联马后炮式的背叛外,最主要的原因竟是波兰人过于“勇敢”:参与波兰战役的德军将领古德里安后来在他的回忆录里有过这样一段描述:“到了9月3日……我们对于敌人已经形成了合围之势——当前的敌军都被包围在希维切以北和格鲁琼兹以西的森林地区里面。波兰的骑兵因为不懂得我们战车的性能,居然用他们的长矛和刀剑向战车冲锋,结果遭受了极大的损失。”
“骑兵砍坦克”是波兰战役以至整个二战中最为著名的一段公案,成排的波兰骑兵对德军的装甲集群发起冲击,最终葬身于德军密集的火力攻击下,似乎没有比这一幕更能生动地显示时代的变换。
由于“骑兵砍坦克”的故事过于离奇,不少人曾经对它的真实性提出过质疑。不过,古德里安等一批战争亲历者对这一幕的回忆,证实了它的真实性。不仅如此,古德里安甚至在回忆录里给出了波军统帅部作出这一愚蠢决定的理由:在二战爆发前,德军尚没有完成对陆军的机械化改造,急于向上级证明自己装甲战理论的古德里安等人,曾经在拖拉机底盘上加装锡质甚至纸质蒙皮,“模仿”装甲车进行演习。波军情报机构很可能采信了这一错误信号,作出了入侵的德国人不过是虚张声势的“纸老虎”的判断,不少波兰骑兵被告知德军坦克的装甲板一戳就破,于是骑兵满怀着必胜的信心,高喊着“上帝保佑波兰”,上演了悲壮却又滑稽的骑兵对坦克之战。
不过,在骑兵对坦克之战背后,波兰在二战中的猝死还有一个更大的失误,那就是它同样错位的外交政策。
小邦却怀“大国梦”
时光倒回1919年,著名外交家顾维钧代表中国参加巴黎和会时,曾经对一个国家令人不解的外交政策感到震惊。这个国家与中国远隔万里,往日无冤近日无仇,却在巴黎和会上成为对日本的所谓“山东权益”表示“同情”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这个国家就是波兰。顾维钧在自己的回忆录里甚至直言不讳地讽刺说:“波兰代表说了很多支持日本、反对我所提出的概括局势情况的声明草案的话。任何人都会以为他是一个日本代表而不是波兰的代表。”
顾维钧对于波兰的愤怒是可以理解的。作为东欧小国,波兰历史上曾经三次被俄普奥列强所瓜分,并一度灭亡。一战结束后,由于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民族自决”原则,美英法等大国至少要在表面上做出维护“国际公理”的样子,波兰这才获得了复国的机会。按理说,这样一个受尽苦难的国家,理应与中国同病相怜才对,然而,新生的波兰并没有珍视使之独立的“国际公理”,而是迷信强权的力量,将遭受列强欺凌后“失之列强,补于邻邦”的日本作为学习的榜样。这种心态不仅表现在巴黎和会上对日本的支持,更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波兰的作为中得到了印证。
在苦难深重的亡国史之前,波兰曾经有过一段十分辉煌的强国史,其引以为傲的骑兵号称曾经两次挽救了欧洲文明——一次是在13世纪与入侵的蒙古人打了个平手,另一次则是16世纪在维也纳城下与奥地利人联手击溃了试图建立“伊斯兰罗马”的土耳其人。拜善战所赐,波兰的历史疆域曾经撑得非常大,从现在俄罗斯的斯摩棱斯克一直到达德国中部。这段“祖上先前阔”的历史给复国的波兰领导者带来了不切实际的大国迷梦,时任波兰国家元首的独裁者毕苏斯基曾经提出一个“大波兰联邦”计划,主张德国的西里西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区都应被纳入波兰。
按照毕苏斯基的计划,复国的波兰将成为欧洲领土面积第二大的国家。被一战战火打成一片焦土的波兰有能力实现这个梦想么?战后世界列强是否会容忍东欧崛起这样一个强国?这些现实的问题在波兰复国后都被汹涌的民族主义情绪所吞没,新生的波兰急匆匆走向了“强国之路”。
为虎作伥写下亡国脚本
当然,在一战结束后那段时间,在疆域上漫天要价的新生国家不止波兰一家。要命的是,毕苏斯基不满足于放嘴炮,波兰建国不久就开始了对外扩张之路。1920年波兰主动挑起了与苏联的战争,试图趁苏联立足未稳“以小博大”拿下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在整场战争中,苏波两军以意识形态为借口(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以民族仇恨为动力,互相大搞焦土政策、滥杀俘虏。最终,新生的苏联忍辱求和,签订了在其看来丧权辱国的《里加条约》,波兰赚得了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地区,还一度吞并了立陶宛,但与苏联的梁子却就此结下。列宁去世后,继任的斯大林发誓要“将《里加条约》丢进火炉”,这为苏联在波兰战役中的落井下石埋好了伏笔。
如果说苏波战争好歹还能说成是波兰对于俄罗斯人历史恩怨的报复,那么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的掐架则暴露了当时波兰政府“野心大,心眼小”。
1922年,在苏波战争战事未了的情况下,波兰就迫不及待地挑起了捷波冲突,试图夺取当年两国边境上的切欣地区。这块土地是奥匈帝国在瓜分波兰王国后划归捷克境内的,按说同样作为当年的被压迫民族,在各自获得独立后,领土问题可以慢慢谈,但心怀大国梦的波兰却选择了以拳头说话。
捷波冲突闹了两年后,两国共同的大哥法国实在看不下去了,眼看着德国明摆着对一战结果不服气,自己扶植的这两个小弟还在搞窝里斗,于是,1924年在法国的牵头下,法、波、捷三国签订了同盟条约,这个后来被称为“小三国协约”的同盟,其中心思想是遏制德国扩张。公正地说,如果该条约得到忠实履行,希特勒是否敢于像后来那般妄动确实难说,然而,该条约享年不到10岁就夭折了。
1933年,一心想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希特勒向波兰抛出橄榄枝,承诺事成之后归还切欣地区,“收复失地”心切的波兰立刻上钩,不顾盟约和唇亡齿寒的危险,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并在之后参与了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这次为虎作伥的行动,成为后来苏德对波兰瓜分的预演。波兰在二战爆发六年前,就为自己的亡国写好了脚本。
“小三国协约”的瓦解,打消了法国原本就不怎么坚定的限制德国的决心,一心一意搞起了绥靖主义。在二战爆发前夕,德国提出对但泽走廊的领土要求,并私下对波兰承诺在未来对苏开战后,以乌克兰作为补偿。然而,波兰此时却突然良心发现,强硬地回绝了德国的领土要求,转而再次向英法寻求保护。
应该说,波兰这次出人意料的转变,不仅让德国恼羞成怒,甚至出乎英法的意料之外,两国虽然口头上承诺对波兰进行保护,但根本来不及进行相应的战争动员。这决定了英法等国在波兰战役打响时的反应迟缓,只能靠波兰独自面对德国蓄谋已久的闪电战。
有历史学家曾经总结说,波兰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表现,是用中世纪领主式的思维操纵近代外交。的确,波兰在二战中所表现出的过时,不仅体现在“骑兵砍坦克”的战术层面上,更体现在战略层面上。二战中波兰的猝死告诉我们,一个有过辉煌历史又受过列强欺凌的国家在复兴后很容易陷入“力量崇拜”的迷思,这种落伍的思维,往往会将国家引入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