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历史 史海钩沉

辛亥之后:孙中山在南京与上海

三联生活周刊

关注

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取道欧洲回上海,6天后,他从这里出发去往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共和之制,由此肇始。仅仅92天后,孙中山卸职临时大总统,又回到了上海。在这里,他度过了一段相对平静的隐居生活,完成了最重要的思想遗产《建国方略》。如果说南京是孙中山的政治顶峰,那么,上海就是他的革命港湾。

身着军装的孙中山(摄于1911年,南京)身着军装的孙中山(摄于1912年,南京)

作者:魏一平

孙博士回来了

上海淮海中路是1900年法租界越界修筑的一条道路,最初叫西江路,后来又以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宝昌之名,改称“宝昌路”。在淮海中路650弄,两座老式居民楼的夹道后面,一座3层高的花园洋房正在整修,深灰色嵌暗红色的外墙,每层都有8个拱门式阳台,背面墙上还有一幅宫廷画似的砖雕,气派非凡。工程虽然持续了一年多,但却少有工人知道这座建筑的来历,只有住在附近几十年的居民才了解,这里就是当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从海外回国的行馆。

1911年12月25日,圣诞节,孙中山乘坐的“地湾夏号”轮船抵达上海吴淞口码头。16点20分,他与同行的胡汉民等人乘汽车来到这里,当时的门牌号还是宝昌路408号。此后直到1912年1月1日起程去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此居住了6天。虽然短暂,但却异常忙碌,为即将建立的新政府做准备。

只是,在抵达这里前,“孙博士去了哪里”,成为中外记者都迷惑不解的问题。

武昌起义事发突然,当时身在上海的革命党人毫无准备,设在爱文义路伍廷芳家的总部,整日人声嘈杂。伍廷芳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法学博士,后来做过驻美公使,已经公开表示支持共和。只是,他当时整天闷闷不乐,背着手在起居室里大踏步走来走去。来自澳大利亚的新闻记者威廉·亨利·端纳,每天早晨都会到他家,协助处理对各国的交涉事务。伍廷芳曾对他说:“孙逸仙这位老兄究竟在哪里?他说他发动了这场革命,如果是,那么他在哪里?”他要求秘书每天发电报,直至找到孙中山并获得回音为止。

起义成功了,找谁来做领导人?恐怕这是辛亥革命最为怪诞之处。身在武汉的黎元洪被战士们从床底下强拉出来,硬安上了湖北都督的名号;从上海匆匆赶来的武将黄兴,就任战时总司令,却在一月激战后,以汉阳失守而返沪。身在上海的端纳也发觉,虽然各省宣布独立的报告纷纷传至上海,声称他们推翻了当地清廷政权,但对于如何成立新政府,却并无任何建设性意见。

“不管是黄兴还是黎元洪,选谁当总统,对方都不服,孙中山是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选择。”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宪文教授向本刊记者分析,“加之,黄兴的极力邀请,孙中山当选也就顺理成章了。”

只是,孙中山当时选择了去访问英法。他去了纽约、华盛顿,又坐船到伦敦和巴黎。他解释说:“目前革命形势的成败关键不在于军事方面,而在于政治,尤其是外交方面。”在伦敦时,孙中山收到了来自广州的电报,“要求他担任新共和国的总统”。《泰晤士报》也对在上海召开的各省革命领袖会议做了报道,里面提到新政权将定都南京,并选孙中山为总统。但是,孙中山打电报给上海的《民立报》,说他闻知黎元洪将被选为总统而感到高兴,又说,闻黎有推袁(世凯)之意,“合宜亦善”。

1911年12月中旬,唐绍仪受袁世凯之命到上海议和,与伍廷芳谈判的那天下午,伍廷芳慎重地向各位宣布,有家报纸报道“孙逸仙在赴上海的途中,已与一些美国将军抵达新加坡”。屋子里开始猜测纷纭,这些美国将军是来干吗的?他们为何要与孙中山一起来?

12月21日,孙中山抵达香港,胡汉民、廖仲恺等迎接,并劝说孙中山留在广州,因为北方形势复杂。结果,孙中山反劝服了胡汉民,与其一起回上海。抵达上海时,按照端纳后来的回忆,当时无人知晓,所以没人在场欢迎。可是,据一位与孙中山同行的中国人张大椿回忆,船抵吴淞口,是沪军都督陈其美派了一艘小火轮前去迎接,船上还挂了代表新政权的五色旗。

宝昌路408号行馆原来是法国人屠榭的产业,抵达这里的第二天,孙中山就召集同盟会骨干召开会议,讨论选举和组织政府问题,并最终确定了总统制而非内阁制,推举孙中山和黄兴为中华民国临时总统候选人。第二天,又开会讨论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2月29日16点,同盟会本部在外滩汇中饭店,即今天的和平饭店南楼召开了欢迎孙中山大会,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传来了南京选举的结果,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7省代表中,他得了16票,还有一票投给了黄兴。

端纳回忆,当时他去行馆拜访,说起伍廷芳着急找他,才得知原来孙中山早就收到了伍廷芳发自上海的密码电报,但自己的密码本却落在了得克萨斯州,只好赶去取回才破译了内容。他迅即回了电报,奇怪的是,伍廷芳未得到回音,后来方知原来是伍廷芳的秘书私藏了起来。“部分革命党人并不希望孙中山发号施令。”端纳总结。

共和肇始

1912年1月1日上午10时,孙中山从上海起程,前往南京。辛亥革命前,虽然孙中山早已声名远扬,但他的行踪却并非完全公开和自由。为保障安全,有时还不得不乔装出行。可现在不同了,此次赴任,声势浩大。他搭乘汽车到上海北站,沪军都督陈其美、民政长李平书已在寒风中等候多时。孙中山的随行人员有专程赶赴上海迎接的17省代表汤尔和、王宠惠、宋耀如等,一时间云集万人。

据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副研究馆员王志鲜向本刊记者介绍,现在位于天目东路的上海北站,于1908年沪宁铁路通车时建成,是上海第一座火车站。孙中山一行抵达时,上海各军队已先期集结,擎枪排列。孙中山先与欢送者代表合影,然后登车,担任列车警卫的是沪军敢死队45名队员,由郭汉章任队长。11时,列车启动,鸣炮示庆,响彻上海上空。

现在的上海北站,已经成为上海铁道博物馆,西侧不远就是上海站。王志鲜告诉本刊记者,当年日军轰炸上海,北站遭袭,四层楼房只剩下一层,因此,在很多老上海人记忆里,北站就是一座平房车站。反倒是1987年“退役”后,又恢复了最初模样。那张放大的黑背景照片格外显眼,孙中山身穿黑色呢子大衣,戴平顶军帽,神情肃穆,两侧是持枪敬礼的战士,欢送人群紧紧簇拥在身后。

从上海到南京,1908年通车的沪宁铁路,由英国人修建,全长311公里,从上海北站到南京下关站,沿途共设37个车站。当时的火车行进速度只有30多公里,京沪线正常运行需10小时,即便孙中山的专列沿途不停,到达南京下关也已经是傍晚。

位于长江南岸的下关火车站,现在已更名南京西站,按当时统一规格“一等站屋”设计。就职专列抵达,军乐队奏起乐曲,长江江面上的军舰与江边狮子山炮台均鸣放礼炮21响,江浙联军部队各营举枪致敬。孙中山一行换乘南京城内的小火车,沿街军警密布,店铺悬挂彩旗,群众夹道欢迎。在两江总督署东箭道车站下车后,又坐上一辆蓝色丝绸绣花马车,从东门进入两江总督署,也就是现在的总统府。

在南京,位于长江路上的总统府旧址已经成为游客必去的标志性景点,即便工作日也是熙熙攘攘。总统府展览研究部部长刘刚向本刊记者介绍,人们记忆里的总统府,印象深刻的是那幅解放军部队插上五星红旗的照片,却少有人知道,现在大门上的“总统府”三个大字,是1948年蒋介石当选总统后才换上去的,当时的大门也并非如此。

总统府建筑群可追溯到明初,朱元璋统一全国后,在明朝宫殿西侧辟出一块幽静之地建汉王府。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当时称天京)后,在此兴建天王府,后来曾国藩攻破天京,放火焚毁,清廷拨款重修两江总督署。现在的总统府,是端方在任两江总督时开始修建的。孙中山抵达那天,南京天气阴冷,不时飘着阵阵细雨,大门前广场上华灯高照,各省代表和将领等候多时。孙中山从容地走下马车,一手持帽,微笑着和大家握手寒暄。针对当时有报道说他从海外带回了30万元巨款,孙中山则说:“文此次回国,身上是不名一文,文带回的是革命精神。”话音未落,顿时掌声四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