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历史 史海钩沉

刘少奇之子刘源:不能把老一辈的名声干砸

环球人物杂志

关注

1982年,大学毕业的刘源来到河南农村工作,那是父亲刘少奇曾经战斗、蒙难的地方。刘源被派到新乡县七里营乡,当时叫七里营人民公社,是个老先进单位。

刘源刘源

作者:路琰

过年时分,河南新乡县七里营镇喜气洋洋,立春过后的风中裹着暖意,人们都在家中和亲人欢聚团圆。这个普普通通的小镇,是刘源29年前曾经工作的地方,也是他一直牵挂的地方。

公社里的第十七把手

1982年,大学毕业的刘源来到河南农村工作,那是父亲刘少奇曾经战斗、蒙难的地方。刘源被派到新乡县七里营乡,当时叫七里营人民公社,是个老先进单位。刘源在公社17个正副书记、主任中排名最末,主要负责社队企业和一个管理区的工作。

当年在新乡县委担任领导职务、今年已经80岁的炎光亮,向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回忆起第一次见到刘源的情景,仍记忆犹新。他当时并不知道刘源的身份来历,只觉得这个北京来的年轻人,衣着朴素,言语诚恳。旁边有人悄悄告诉他,这就是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儿子,炎光亮在心里暗暗赞了一声:“好”。“完全没有高干子弟的作派,一看就不一样。”

刘源在公社里踏踏实实干了一年。1983年4月,经新乡县人大常委会讨论,全票选举刘源担任副县长,主抓全县的多种经营和乡镇(社队)企业。炎光亮作为刘源的领导和同事,与他工作在一处,相处日渐亲密。“他讲一口北京话,我说河南土话,但不妨碍我们常在一起聊天。”炎光亮觉得这个年轻人有远见,有胸怀:“他对政治、经济的看法,放到现在也不过时。”

农家有什么,他吃什么

在炎光亮的印象中,刘源待身边的人很好,不论大事小事,只要觉得自己能帮忙的就主动上前。因此,他与同事们相处得很融洽。有一次,炎光亮关节疼得走不了路,刘源说能给他治病。只见他伸出手在炎光亮大腿的一个部位猛力一按,炎光亮瞬间疼得大汗淋漓,但起来后,腿就不疼了,也能走路了。炎光亮大为惊异,问刘源这手艺从哪里学来的。刘源笑着说:“我喜欢打篮球,上中学时是篮球队的。打篮球容易受伤,队员们都得学点推拿按摩,现在还给您用上了。”

炎光亮记得,刘源一个人在新乡, 把精力全部用在了工作上,接手任何一件事,都想做到最好,每天早出晚归地忙碌,很少休息。“有一次看他的衣服脏了,我让他脱下来,我家人帮着洗干净了给他送去。但只此一回,从那以后不管再忙,他发现衣服脏了都会自己及时洗干净,没有再给我看到他穿脏衣服的机会。刘源最让我欣赏的,是他的为人。我们一起去开会,见到老同志,他都跑到前面去帮着掀帘子、开门,后来他离开新乡县,一路做到副市长、副省长,以前新乡县的老干部去找他,他都热情款待,让到上座,还要敬酒。”

另一位当年和刘源一起工作的村干部回忆说:“刘源吃穿用都不像高干子弟,农家有什么他吃什么,不挑拣,经常喝白粥啃红薯干。他很谦和,跟村里的老乡们有说有笑,毫无距离。”

解决拆迁难题

1984年,由于工作成绩显著,刘源被新乡县人代会全票选举为县长。不到一年,他又调任郑州市副市长,分管城建、计划、工交等领域。当时,市里正在争取天然气工程立项,工作难度很大。刚走马上任,刘源就接下了这个棘手的差事。他一趟趟进京跑项目,用刘源自己的话说,像个“上访户”。奔波了一年多,天然气管道铺进了郑州城,市民从此不再用蜂窝煤烧饭了。

除此之外,城区改造也是一大苦差难差。郑州市的城区状况比较复杂,新城老城相互交错,改建、修路一直是难题。上世纪50年代初,省、市政府都曾计划打通人民路、太康路至二七广场路段,但因地处闹市及撤迁困难,一直没有修通。据一位老干部回忆,刘源上任后,“去了拍拍人家肩膀,诚恳地说,咱们市政不改造怎么行呢,你不搬就没办法改造啊。对方一看是他,就说,算了算了,冲着你能来做我的工作,看你爸爸的面子,咱也不说什么了,走。”也有些群众一时不理解,纷纷围住刘源要说理。然而一年后,当郑州市老城区的面貌焕然一新,这些“评理者”纷纷搬进新居时,也都念叨起刘源的好处来。

几年里,主管经济计划、工业交通的刘源,几乎跑遍了郑州的区县、工厂,说不清建起多少工厂车间、广场公园、道路桥梁、高楼大厦。

回忆起那段经历,刘源曾谦虚地说:“人家都说是我干得出色,但大家都知道政府工作这一行,任何事情都不是一个人的功劳,都是大家干成的,关键是群众支持。其实大家是对老一辈有感情,所以就把很多的同情寄予我身上,包括很多业绩呀,都愿意转移到我的身上。”

“全力以赴,决不谋私”

1988年1月,河南省第七届人代会爆出一条大新闻:37岁的刘源在不是候选人的情况下,经人民代表直接提名,当选为副省长。100多名代表在推荐理由中说:“我们推荐刘源为候选人,并不是因为他是刘少奇同志的儿子,而是因为他谦虚谨慎,工作敢想敢干而又任劳任怨,有突出的政绩。”此消息一出,举国轰动,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例。

刘源自己也完全没有想到。他后来回忆说:“当时我在郑州市分管开发区建设,正带队考察天津,准备考察完了到大连去,就接到通知说,你赶紧回来,正推举你当副省长呢!我一听愣了。回来以后也无所适从,不知道该说什么,该干什么,就闷在开会的那个招待所的宿舍里,不敢出门也不敢离开。后来说一投票就选上了。”

河南人民会堂里掌声四起,从代表席到主席台的6级台阶,刘源一步3个跨了上去,深深鞠躬,再鞠躬,抬头时已经泪眼蒙眬。“下面很多代表都流泪,好多人对我说:‘你爸爸在开封要是在天有灵,看到我们河南老百姓把你给选上了,肯定高兴。’下来以后好多人争着跟我握手。我知道因为他们想到了老一辈,所以才感动。当时河南电视台的记者问我的感想,我就讲了这么几句,我说我很清楚,选我当副省长是对老一辈感情的转移,我自己只有一条:干好工作,全力以赴,决不谋私。当时我确实并不在候选人里,是代表在会上主动联名提名,然后直接当选的。后来才听说,这在全国是第一个。”

“当选后,我感到压力非常大,责任非常大。因为我知道他们把这种重望寄托到我的身上,而我怎么能跟老一辈比呢?我上去如果干砸了,很可能把老一辈的名声都砸在里头。所以我就说,只有尽力去干。我妈妈听说我当选以后,挺高兴的,说你就好好干吧,我也不跟她说什么。”

河南人民送他一个字:“好”

带着这种压力,刘源抱定了“不能给父亲丢脸”的决心,更加努力地工作。上任后,刘源分管的是工业、交通和安全工作。还没坐进办公室,他就连夜赶赴三门峡市,去处理一起40多人死亡的交通事故。一位河南省委退休老干部说:“负责安全工作,就别想在办公室坐着。刘源在任的几年里,哪里遭了灾,有事故,他就马不停蹄地赶过去,探望伤员,安置灾民。”

河南是个农业大省,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为了让河南的工业交通有较快的发展,刘源简直夜以继日,玩命工作,有时连他的秘书和司机都感到体力难继,但他还劲头十足地跑来跑去。即使官至副省长,他还像以前那样到北京跑项目跑资金,磨破鞋底子不说,也少不了伏低做小。刘源自己调侃说:“有时碰到那些关键人物,我也像个孙子似的,不过好在咱们一来年轻,二来又不是给自己办事,当当孙子也不觉得丢人!”

刘源知道,自己做的这些事情,关系到9000万百姓的衣食住行。他要对这一方百姓负责,让他们生活好些,不受苦受穷。他任职的4年半时间里,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他总是全力推进各项改革,让民众早一点快一点尝到甜头。

许多与刘源共过事的老领导、老同志回忆说:“他走后,大家才感慨,河南真是需要他这样夜以继日、利索实干、上下沟通、有一种无私拼命精神的组织者。如今,河南很多重大经济项目和城市建设规划,都是刘源当年打下的基础。”群众的口碑和实际的业绩,是对这位领导者最公正、长久的评价。

1992年,刘源调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水电指挥部政委。离开河南那天,刘源不想声张,因此只去了新乡七里营乡刘庄村告别,准备就这样去火车站。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许多人还是跑到郑州火车站等着为他送行。

朴实的河南人民对刘源的评价只有一个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