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历史 史海钩沉

历史转折:邓小平如何打开拨乱反正的突破口?

三联生活周刊

关注
1977年4月28日,邓小平、卓琳夫妇祝贺叶剑英80岁寿辰。 1977年4月28日,邓小平、卓琳夫妇祝贺叶剑英80岁寿辰。
  本文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13年第1期,作者:李伟,原题为《谁来领导中国: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专访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程中原》,本文系节选

转折时代

三联生活周刊:1976年毛泽东去世,随后粉碎“四人帮”,十年“文革”结束。中国又走到了十字路口。

程中原:毛泽东去世后,中国出现一个契机,就是下一步怎么走?由谁来掌权当政?走什么路线?

群众都希望出现一个好的局面,而不是继续混乱下去。当时群众不太知道什么是“四人帮”,但是对江青都没有好感。特别是在“文革”中,以及周总理、毛主席逝世后,江青的表现太猖狂太不得体。周恩来去世时大家都很悲痛,江青默哀时不脱帽,大家都非常不满意。毛主席去世后,她的表现也不是应该表现出来的沉痛的样子。江青的公众形象与群众的心理期待是背道而驰的。

于是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的复出问题就摆到台面上了。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结果,当时全国全党都希望他出来主持工作。因为他是因反对“四人帮”被打压下去的,尤其是经过了“四五运动”以后,群众呼声很高。

从党内看,粉碎“四人帮”的华国锋、叶剑英等人,与邓小平都是老战友,而且他们觉得只有邓小平才有能力来领导整个国家。这是长期自然形成的信任和威望,特别是1975年邓小平主持工作,很快就把全国的局面扭转过来,他的整顿深入人心,所以叶剑英、李先念一开始就提出来要让邓小平出来继续工作。

三联生活周刊:实际上,邓小平的第三次复出并没有马上实现。

程中原:怎样对待邓小平的复出?当时可供选择的办法有三种:第一是邓小平马上复出;第二是尽快复出;第三是等一等,条件成熟再解决。作为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华国锋采取的是第三种办法。用他的话说,要做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当时公开的提法,还是集中批“四人帮”,“连带批邓”。在内部,则采取措施,逐步恢复了邓小平的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华国锋认为,邓小平的复出时机还不成熟,如果打倒“四人帮”就马上提出解决邓小平的问题会引起混乱。别人会说,为邓小平翻案是不是继承毛主席遗志?

华国锋拖延了邓小平复出的时间,同时也为他的复出做了一些准备。邓小平一家搬到了西山中央军委疗养地,华国锋主编的《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也改变了对邓小平的处理方针。毛泽东称赞邓小平的地方有十几处,原来全部删除,现在一概保留不删。1977年,华国锋主持的中央政治局将邓小平致中央的两封信转发至县团级。实际上向全党通报了邓小平即将复出的信息。7月17日的十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议》。13天以后,邓小平就在工人体育场观看足球比赛,正式亮相。

三联生活周刊:邓小平为什么会选择主管教育和科研?

程中原:邓小平的第三次复出得到了很多干部的支持,中央让他管理外事。他用了低调的姿态推辞,提出还是分管教育和科技,“做你们的后勤部长”。

一方面,教育和科研对国家发展确实很重要;另一方面,我分析他低调复出的原因可能有两点。首先表示自己的复出并不会威胁到华国锋的权力,从而避免复出的阻力;其次是性格因素,他要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从性格因素来讲,有这么一个情结,所以他复出以后提出一个口号——“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之前“科技是生产力”已经被毛泽东批判,而他复出后还要继续强调。

三联生活周刊:他复出后第一项大动作就是恢复高考。

程中原:邓小平恢复工作之前,同王震、邓力群谈话就说到,要经过严格的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到重点中学和大学。他在1977年8月8日科学与教育座谈会结束时就明确指示: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恢复高考是邓小平最得人心的大事之一,影响到千家万户,很多好学上进的年轻人因此而改变命运。

在邓小平提出的教育改革措施中还有一项是办重点学校。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钱,只能先集中财力、人力,先办好一批重点学校,培养一批人才。

三联生活周刊:1977年的复出与1975年的复出,局面已经不一样了。

程中原:1975年整顿,邓小平只能进行局部的拨乱反正。1977年他所要做的是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使用的理论武器是毛泽东的“实事求是”。

邓小平当时很困难,一方面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另一方面又要纠正毛泽东的错误。他搞拨乱反正区分了三种情况:毛泽东做得对的,继承下来加以发展;做得对而没有做完的,继续做完做好;做错了,予以纠正。

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先后提出“准确、完整”、“思想体系”、“科学原理”、“科学体系”等表述。他明确指出,个别不确定的论断、种种失误,不属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所构成的科学体系。这样,他就把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区分开、剥离开,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革命时代,邓小平从在中央苏区时就被认为是“毛派”而受到打击,他是真心实意敬佩和拥护毛泽东的,也是相信毛泽东思想的。

1978年9月14日,邓小平视察大庆油田。1978年9月14日,邓小平视察大庆油田。

中国向何处去

三联生活周刊:邓小平当时对中国未来之路是怎么设想的?高层的思想有没有分歧和矛盾?

程中原:邓小平的想法,中国不能走老路和邪路,要闯出一条新路,杀出一条血路。

当时中国的领导层在执政思想上存在很大的矛盾,关于“中国向何处去”这个问题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在高层里,中国未来路径的争论和思考一直存在。多数人还是想按照“文革”前的老路走,认为应该走回老路的人,例如华国锋,提出来了要坚持“两个凡是”的思想。其他人的深层次思想,也还是认为要进行所谓拨乱反正,即拨“文化大革命”之反,回到原来毛主席说的路上去。他们之中最先进的思想,也就是回到中共“八大”的路上。

而邓小平觉得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走老路无法改变面貌,不能适应世界的潮流。而他提出的改革开放思想,在当时被某些人认为是邪路。因此在改革开放的每一件事情上,都会产生矛盾。这个矛盾也不仅仅是华国锋自己的问题,而是当时形成的思维定式。

三联生活周刊:所以冲破“两个凡是”,邓小平在其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程中原:1977、1978年,中国处于转折时期,思想问题整体还是走在老路上。但是大家对于毛泽东时代的贫穷和平均主义,特别是贫穷,是不满意的。由于一直以来,高举毛泽东的旗帜是人们的共识,毛主席语录深入人心。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深重的国家,直接否定毛泽东的做法是不行的。

于是,“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的讨论,给了邓小平一个解决问题的机会,也给中国一个把思想革命进行到底的机会。邓小平抓住了这个机会,是非常聪明的做法。

1977年《人民日报》发出了“二七社论”,提出“两个凡是”(凡是毛泽东说的都是对的,凡是毛泽东的指示我们必须坚决执行)。这个社论立刻引起了邓小平和另一些高层领导的注意。邓小平在这年4月写给中央的信中提出,运用毛泽东思想要准确、完整,5月同王震、邓力群的谈话中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1977年9月,毛泽东逝世一周年时,《人民日报》发表陈云、聂荣臻、徐向前的纪念文章,强调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1978年1月和3月,《人民日报》发表了讲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文章,不过没什么影响。

这时“实事求是”同“两个凡是”虽然还没有正面交锋,但邓小平等领导同志已经认识到,必须用“实事求是”战胜“两个凡是”。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引发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汪东兴当时是党中央副主席,管宣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后,他说,这篇文章理论上是荒谬的,思想上是反动的,行动上是砍旗的,还说那是“丢刀子”。中宣部、《红旗》杂志都采取压制态度,批得很厉害。

作为回应,邓小平引导大家充分讨论分析“两个凡是”和真理标准。他在这年6月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批判了“两个凡是”。以后又在多个不同场合讲这个问题,还同中宣部负责人谈,要求不要下禁令,不要设禁区,不要把刚刚开始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向后拉。他还现身说法,“用‘两个凡是’不能为‘天安门事件’平反,不能说明我出来工作”,因为这两件事是矛盾的。

但是一些负责人还是坚持“两个凡是”,反对真理标准讨论。叶剑英元帅建议,既然对真理标准有不同意见,那就开个理论务虚会。那时关于经济工作,国务院开了一个务虚会,效果不错。后来,年底开了中央工作会议,接着又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做了重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

在这两次会议上,提出和坚持“两个凡是”、反对真理标准讨论的人都已经受到批判。理论务虚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开,这时形势已经大不一样了。

关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要特别提到胡耀邦的功劳。对于“两个凡是”,他针锋相对提出“两个不管”——案件不管是谁定的,在什么情况下定的,只要是错的,都要纠正。

三联生活周刊:通过批判了“两个凡是”,邓小平是否开始居于党内的领导地位,成为党的领导核心?

程中原: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往往是谁的路线方针正确,谁的意见为大家接受,谁就成为主导力量,谁就能居于领导地位。华国锋当时虽然在台上,当了党中央主席,掌握了权力,但他未能正确回答历史提出的“中国向何处去”的关键问题。他只是按照毛泽东的过去方针办,违背了历史潮流。

事实上,华国锋在台上时,很多大主意,很多关键性的决策,已经是邓小平、陈云,还有胡耀邦等人提出或做出的。华国锋讲民主,没有违拗占多数的、正确的意见。他个人实际上也并不左右局面。胡耀邦总结1976~1978年“两年做了十件大事”,而这十件事都不是华国锋提出的,他的反对意见也不多。主要的阻力是历史的惯性,一时转不过来。

1978年9月,邓小平访问朝鲜后回国,途经东北视察,发表了一系列讲话。邓小平提出,揭批“四人帮”的“第三次战役”不能永远搞下去,基本问题解决就叫彻底解决,要有个底,基本上清理“三种人”,批判了“四人帮”的罪行,这样就行了,要赶快回到经济建设上来。有些单位搞得差不多就可以结束,转入正常工作。

这实际上,邓小平已经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问题,要转移到机构及建设上来。这个思想被华国锋接受了。当时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李鑫,在北京为华国锋起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讲话稿。华国锋告诉李鑫,不要再强调揭批“四人帮”第三战役了,现在要强调经济建设。李鑫问:“第三战役不是政治局决定的吗?”华国锋拿出一份电报说:“小平同志在东北讲了要工作重点转移,政治局讨论过,我们都同意。”

我认为,邓小平在东北的谈话,华国锋这样看中,并遵照邓小平的谈话转变了全党工作重心,应该是邓小平居于主导地位的标志。邓小平在当时东北、天津视察的一系列谈话,被称为“北方谈话”,与1992年的“南方谈话”相对应。这是支持真理标准讨论、实行改革开放的宣言。

三联生活周刊:既然邓小平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要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为什么还是花了大力气,用了很长时间起草出台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程中原:在1979年的理论务虚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丁伟志提出,能否搞一个1945年那样的历史决议(中共六届七中全会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当时邓力群回答,现在还不到时候。

接着,中央决定由叶剑英在国庆三十周年的时候做一个讲话,回答大家关心的历史问题,特别是对“文革”的评价,对毛泽东以及毛泽东思想的评价问题。

虽然当时已经批判了“两个凡是”,经过真理标准讨论,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随时会遇到许多问题。比如对干部的评价和平反,过去的历史问题如何定性?因此迫切需要有个对历史问题的决议。

中央觉得做这个决议很难。因为拨乱反正的工作很繁重,就想借着叶剑英讲话的机会,来初步回答一下。而起草叶帅这个讲话也费了很大劲。由邓小平主持,胡乔木负责,组了一个班子写了好几个月,最后十一届四中全会讨论通过。

国庆三十周年讲话从原则上大体上回答了这些问题:三十年主要有什么成就,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怎么看,有什么错误和问题。但是没有具体分清责任,不像后来“历史决议”说,有错误,毛泽东负主要责任。大家觉得这个讲话不错,但是还不够,有些问题没说到位。就提出来还是要搞一个“历史决议”,即《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是个20个月的大工程,经过多次讨论。最大的范围就是4000人大讨论,中直机关、省自治区、大军区、省军区,在中央党校学习的中高级干部,都参与进来,最后老同志40多人讨论,经参加十一届六中全会的代表讨论以后才通过。

三联生活周刊:这个决议解决了哪些关键问题?

程中原:这个决议是在邓小平的指导主持下做的。他提出要求:历史决议要确认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当时党内有人提出,不要毛泽东思想,根本否定毛泽东。从国际上讲,亚非拉很多国家是运用毛泽东思想,受到毛泽东的支持搞革命。斯大林被全盘否定后,许多东欧的党都分裂倒台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处理得比较稳妥。既批评了共产党存在的错误,又肯定了前面取得的成绩。在肯定的基础上严厉批评“文化大革命”,把腐烂的地方去掉,也维护了党的基业。他的高明之处,就像外科医生做手术一样,将病灶和健康部位做精确的剥离。

“决议”的核心问题就是对“文革”的评价,最后的结论是由领导人发动,被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造成灾难的一场内乱。到底是内乱,还是反革命事变或动乱?这话要怎么说?关于几个阶段,关于理论如何错误,关于原因是如何,最后都是由胡乔木亲自动手写的。

决议中还提到对毛泽东思想的概括——我们坚持毛泽东思想究竟坚持什么。“决议”最后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的三个根本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以及六个主要方面的贡献,举出了毛泽东的一些代表性著作。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括也是一个重点。怎么走一条适合中国的道路?建国三十周年讲话中说,我们要寻找一条反映客观规律,尤其是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道路,不能违背自然规律。那么这应该是怎样的道路?历史决议概括了十个要点。但这十个要点要不要写,也有争论。

胡乔木坚持要写。他认为,究竟是什么样的道路,写出来大家才能有所遵循,才有信心。邓小平表示支持,于是就写了十个要点。要点中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党的建设六个方面都说到了,也把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方向囊括进来了。后来历次党代表大会,基本是这十个要点的框架基础上的发展和丰富。

“决议”的通过是拨乱反正全面形成的标志。历史决议做出以后,进一步统一了大家的思想。邓小平后来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走出了一条全心全意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