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第一大捷是哪场战役?
提起“抗战第一大捷”,人们往往想到林彪指挥“平型关大捷”。国内多位专家学者经多年考证认为:1932年3月由共产党员李延禄直接指挥的镜泊湖连环战,是东北也是全国“抗战第一大捷”。
作者:综合
提起“抗战第一大捷”,人们往往想到林彪指挥的八路军“平型关大捷”。国内多位专家学者经多年考证认为:1932年3月由共产党员李延禄(后任东北抗联四军军长)直接指挥的镜泊湖连环战,是东北也是全国“抗战第一大捷”。
20匹马往返运手榴弹
“九一八”事变后,驻吉林省的东北军王德林营长率全营500余官兵起义抗日,中共派王德林旧友李延禄去帮助他,并担任王任总司令的“国民救国军”参谋长。李延禄在军中建立了由中共秘密领导的700人补充团并兼任团长。
国民救国军1932年2月连克敦化、额穆和蛟河三县,队伍壮大到5000人,引起日军恐慌。关东军司令部急调天野第十五旅团等部,从敦化向镜泊湖进行“征讨”。日军兵分两路,以“北隔南攻”战略,对国民救国军发动钳形攻势。北面,以一个大队左右兵力占领海林、宁安,阻隔吉东的抗日救国军与北满的李杜自卫军联合作战;南面,同混合第八旅团主力共同集结到敦化,组建号称万人的天野部队,意图一举消灭活动在镜泊湖南湖头一带的王德林救国军,然后从南向北,占领整个吉林省东部。
大敌当前,李延禄说服王德林,利用镜泊湖一带的有利地形,在“墙缝”一带伏击日军。他们用20匹马往返多次,把救国军全部库存的手榴弹运到伏击地点。1932年3月13日清晨,当地爱国猎户陈文起为日军“带路”,将日军诱入我军埋伏圈,李延禄率700名补充团官兵随即打响战斗。
7000日军不足百人漏网
“墙缝”是夹在牡丹江和一个山坡中间的一条5华里长小路,路边耸立一人多高的石壁,时断时续,隔一段有个裂口,被称“墙缝”。小的缝隙只能露脸,大的缝口数米宽,埋伏两端可形成交叉火力。天野部队在人数、装备、训练、作战经验等方面都大大超过救国军,但因为“墙缝”独特的地形地貌,双方优劣势发生根本的转变。
陈文起把日军带到最远端的5号阵地后,李延禄一声令下,5华里长的战场上30多个袭击点(缝口)同时对敌发动袭击,7000多人的日军被分散在30多个缝口,优势兵力被化解。
“我们的勇士,三五成群布阵,守大缝口的每组5人,守小缝口的每组3人,有的负责拧盖子递手榴弹,有的负责投弹,投累了轮换。”李延禄后来回忆。岩石高过人头,补充团战士躲在岩石缝口后扔手榴弹,日军的步枪、机枪无法伤及抗日战士。又因为战场狭窄,日军的炮弹飞过战线老远,失去用场。日军无论单兵作战能力还是协同作战能力,在这里都起不到作用,唯一的选择就是向30多个缝口冲击。但这样一来,等于主动向补充团战士喂食。据参战村民李长发说,岩石下敌兵一批一批倒下,肢体横飞,成堆成片的“死倒”垛,一片鬼哭狼嚎。
战斗持续10小时。根据战后打扫战场缴获枪支的数量,估算歼灭(含亡和伤)日兵至少3500人。而补充团战士由于伏在巨石缝下边投弹,伤亡风险大大降低,伤亡仅7人。
接着,李延禄又命参谋李延平、共产党员崔永贤率领矿工营,在“松荫(乙)沟”组织火烧伏击战,日兵的弹药遇火爆炸,死伤数千人。日军从火网里逃众武装多次袭击。据宁安县人民委员会1959年的抗日史料调查《关家小铺战斗简况》记载,逃出火网的日兵大约400人。这400残兵后来在“关家小铺”战斗中被击毙100多人,在“高岭子”战斗中又被击毙200多人。最后,7000人的天野部队成功西逃的不足百人。
历史真相是如何被淹没的
“镜泊湖连环战”毙伤日军数量,远比马占山的“江桥抗战”大得多,甚至比“平型关大捷”还大,但为何当时未产生大的震动,且记载的资料也很少呢?“这场战役真相是被矛盾和纠纷淹没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研究员张量说。
解放后,李延禄奉毛泽东之命回顾抗联四军历史,从1960年开始回忆、口述,历时19年,由著名作家骆宾基记录、整理,并于1979年出版了《过去的年代——抗日联军第四军回忆》一书,详尽叙述了“镜泊湖连环战”的战况:当时王德林领导的“国民救国军”和当地另一支重要抗日武装李杜将军领导的“抗日自卫军”相互争功,吵得不可开交。因为,补充团虽归共产党地下党领导和指挥,但名义上是归“救国军”领导,而开始建立补充团的一万元大洋又是李杜出的。最后李杜和救国军领导王德林等人达成一致:都不公布这一辉煌战绩。
而另一方面,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为维护“皇军不可战胜”的谎言,在编造的《满洲事变作战经过概要》中,也隐瞒了天野部队曾到镜泊湖的史实。敌我都不提这事,致使当时的人对这场战斗知之甚少、真实记录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