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历史 资讯

河南博物院免费开放以来:强化公共服务及文化惠民

新浪历史

关注

2008年免费开放以来,河南博物院实施了功能提升工程,对基本陈列“中原古代文明之光”及5个专题陈列和观众服务设施进行了提升改造。

河南省博物院外观河南省博物院外观

河南博物院始创于1927年,时称“河南博物馆”。1961年迁址郑州,更名为“河南省博物馆”。1998年,由国家和河南共同投资兴建的现代化新馆落成开放,更名“河南博物院”,成为继陕西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后,我国兴建的第三座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2004年,被确定为全国博物馆“三贴近”试点单位。2008年5月,河南博物院成为全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10月,被确立为“中央和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2008年免费开放以来,河南博物院实施了功能提升工程,对基本陈列“中原古代文明之光”及5个专题陈列和观众服务设施进行了提升改造。几年来,秉承“现代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理念,通过加强开放合作、创新服务形式、拓展服务渠道、举办精品展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服务活动,致力于让博物馆文化“活”起来,使“走进河南博物院享受博物馆文”成为当地一大新时尚,年观众始终保持在200万人次左右;又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使中原文化不断地走向社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文化传播与公共服务能力与日俱增,在当地社会与国内外有关领域的影响力显著提升。

拓展服务空间,提升陈展水平,让博物馆传统优势最大化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服务社会及其发展最主要的一个传统优势。为充分发挥这一传统优势,满足当代观众新需求,“让文物活起来”,将文物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传承与传播优势,河南博物院倾力推出了一系列主题鲜明、独具特色的常设陈列及原创展览,让文物说明历史文化,让历史文化感化公众。多年来,河南博物院致力于提升陈展标准和陈展水平,采取多种展示手段,提高对文物的解读能力,增强观众互动效果。同时,加大对原创性展览的全方位投入,先后策划和举办了了文明向心力系列展、大师系列展、中外文物精品系列展。其中,“中原古代文明之光”、“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展”相继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为适应免费开放后观众倍增的新形势,深化开放服务,2009年对展陈体系及时进行了大幅度的提升改造,使得展陈空间由原来的7000多平方米,增加到1.3万多平方米,每个展厅空间布置根据所表现的时代文化特性进行了精心设计。与此同时,为体现“三贴近”的原则和体验式教育新理念,新增了陈展外延华夏古乐厅650平方米和历史教室400平方米,尽最大努力完善公众服务内容,拓展公共服务空间。

2009年以来,先后策划和举办精品陈列展览100多个。一是,围绕文明向心力,策划举办精品原创展览,提升展览文化含量。“华夏遗韵——河南出土音乐文物展”先后在国家大剧院、广东、宁波、大连等地巡展。“匈奴与中原——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先后在北京、内蒙古、广东等地巡回展出。作为文化援疆的重要项目,2011年推出了“青铜文明•中原瑰宝——河南夏商周出土文物展”,先后在新疆乌鲁木齐、哈密等六地展出。“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展”联合国内近20家文博单位共同举办,展出文物精品140余件套,推出了鼎文化图片展100套,免费送进校园和社区展出。二是,围绕社会热点推出精品展览,增强博物馆吸引力。结合社会热点,举办“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型图片展”、“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大型图片展”、“福尔曼镜头下的中国——中原大灾难纪实影像展”等精品展览。三是,围绕公众需求引进精品展览,扩大文化影响力。2009年以来,先后引进了“走向现代——英国美术300年”、“古典与唯美——西蒙基金会藏雕塑、绘画展等精品展览”、“大漠文明•丝路遗韵——新疆出土文物展”、“圣地西藏——最接近天空的宝藏”、“大海的方向——西沙华光礁一号沉船宝藏展”等精品展览。四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为展览进行深入解读。为此,推出了历史教室“文博小讲”系列、中原国学讲坛和中原大讲堂公共讲座系列,还通过志愿服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展厅互动活动等。 

河南博物院《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展》。河南博物院《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展》

强化公众服务,打造服务品牌,让博物馆文化惠民最大化

免费开放至今,河南博物院的公共服务从单一到多元,观众从每年50多万到200多万,综合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惠民举措丰富多彩,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显示了勃勃生机与活力。为履行国家级博物馆职责,提高标准,追踪国内外博物馆发展的新形势、新理念,河南博物院在着力构建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贯穿“品牌战略”逐步打造了“历史教室”、“华夏古乐”、“志愿服务”、“信息化服务”、“讲解服务”、“国学讲坛”等六大面向公众的服务品牌,为社会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教育服务体验。

一是精心打造公益文化服务系列品牌。年均举办各类社会教育服务活动680多场次,华夏古乐演出600多场次。“历史教室”每年选定8个专题,从“中华服饰解读”、“欢欢喜喜过大年”、“揭秘国宝”、“身边的记忆”、“重午携香”到“发明的国度”、“古人于水”、“仲秋拜月”、“与博物馆零距离”、“文化遗产我传承”等,内容丰富多彩,系列活动不断创新。2013年,又在郑州市四中、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建立了院外“历史教室”,共同组织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为中小学生开辟更具有吸引力的互动体验和教育服务空间,成河南博物院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走向大千世界,实现社会功能最大化的有益探索,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博物馆完善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华夏古乐团深入挖掘音乐文物的文化内涵,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水平。2009年以来,先后赴国家大剧院、香港音乐厅演出,参加了国家文化部组织的欢乐春节美国行、上海第十五届国际艺术节和泰国中国文化年演出活动;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先后赴河南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等多所高校举办以中国音乐史为主题的展演讲座。同时,结合展览和重大节日,先后推出了“山水情——古乐专题音乐会”、“上元灯月”等10多场专题音乐会,社会反响强烈。在中国博协主办、刚刚揭晓的“首届中国博物馆教育项目示范案例”的评选中,河南博物院的“历史教室”和“华夏古乐展演”双双高票入选。此外,“中原国学讲坛”、“中原大讲堂”两个历史文化高端演讲平台邀请近百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做专题学术报告会,是河南博物院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发展活力开展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成为拓展文化服务渠道的重要品牌。

二是致力于社区文化中心建设。自20世纪中期美国博物馆呈现出“社区中心化”的发展趋势以来,加之“终身教育”、“继续教育”观念的提出,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使当今博物馆有义务、有责任为更多地社会群体提供教育服务。近年来,河南博物院的教育服务工作开始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社会化整合。一是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创新探索馆校结合的新模式,寻找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点与切入点;二是在完善博物馆自身特色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建立区域间博物馆的教育联盟,为博物馆间的教育合作提供支持,为社会公众提供多样的教育选择;三是与其他社会公益机构开展“跨界”合作,有效发挥各自的教育资源优势,共同构建完善的社会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社会化共享。

三是致力于文化产品开发,让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依托馆藏文物,开发出既有实用性、艺术性和收藏性的附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产品;依托临时展览,与展览的特点相结合,有意识地引进和开发一批展览衍生产品,重点开发小纪念品和复制品;依托地域文化特点,开发代表地域文化特色的高端礼品;依托博物馆资源开发图书、明信片和光盘等。将开发的文化产品细分为高、中、低不同档次,根据其购买力设计出适合各类人群的相应产品。同时在产品开发上创新运行模式,引进了“特许纪念品生产及销售授权”产品开发模式。

四是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建成了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票务及观众统计分析系统。做好河南文化网、河南文物网、河南博物院网三大网站建设,网站影响力大幅攀升。2009年以来,河南文化网、河南文物网累计发布各类信息39000多条,制作网络专题100多部,每年上报河南省政府网信息均排名省直厅局前列。2012年,河南博物院网推出“每周一品”专栏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富有研究性、趣味性、普及性和创新性的优秀文化产品。结合“每周一品”两次举办的“中原文物有奖知识竞答”活动参与人数超过万人,参与观众遍布国内外。建成了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充分实现了馆藏数字资源的多媒体数字化典藏和数据服务,为数字化资产的妥善保存、科学管理和充分利用起到积极的作用。建成了票务及观众统计分析系统。2010年,建成了票务及观众统计分析系统,实现了参观预约、票务发放、自动验票、观众统计、行为采集、数据分析及动态管理,使开放服务工作更加高效、便捷。

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

搭建科研平台,实施人才战略,让博物馆科学发展水平最大化

一是交流合作日益广泛。与西藏、内蒙古、福建、江苏、海南、安徽、新疆、浙江、山东等数十家博物馆签署交流合作协议。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建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科研实验及实习基地”,与北京科技大学共建“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科研教学实习基地”,与郑州大学合作建立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和研究生双导师制,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签订音乐考古科研基地项目合作意向。先后与日本、韩国、加拿大、比利时、西班牙、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有关文博机构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

二是人才队伍不断优化。组织院内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各类业务培训近800人次。先后与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达成人才培养协议,选送青年业务骨干脱产学习,在河南博物院举办北大课堂,让北大老师对博物院业务人员进行系统授课。每年定期举办青年干部培训班,邀请社会各界知名学者进行授课。河南讲解培训基地每年举办讲解员培训班5期以上,长期为全国文博机构尤其是中小博物馆及民办博物馆培训讲解人员。

三是学术成果更加丰富。2009年以来,全院业务人员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500篇,其中专项资金支持发表论文160多篇。先后编辑出版《中原古代文明之光》、《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中原藏珍品鉴》、《河南文物故事》系列丛书等著作数十部,完成省部级研究课题和研究项目24个,获得国家专利5项。《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博物馆紧急情况处理程序手册》、《河南文物故事》等著作荣获国家级奖项9个,省部级奖项24个。《中原古代文明之光》、《河南文物故事》分别荣获2012年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

四是学术交流成效显著。先后成功举办“沟通与交流——中欧博物馆论坛”、“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植物•文化•环境国际论坛”国际学术会议、“东亚音乐文化交流研讨暨第11届音乐学国际学术会议”等9次国际会议,举办“中国博协数字化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委会2011年会暨博物馆藏品研究与陈列展览学术研讨会”、“博物馆安全专业委员会年会”、“鼎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等国内学术会议16次。组织参加国内、国际会议近200次,大会宣读论文154篇。与韩国国乐院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双方共同举办的“国际音乐考古学术会议”列入中韩2014年人文交流合作项目名录,会议已于10月12—16日在甘肃敦煌召开。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革,河南博物院在传承文化、服务公众,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奋力开拓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天的河南博物院,正在探索通过博物馆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激活内生能量,融入社会资源,改变固有模式,遵循“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的指示,沿着“社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向,开启未来之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