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期:左宗棠买文凭不嫌丢人

新浪历史

左宗棠
左宗棠的科举考试从15岁开始,那年是道光六年,参加了湘阴县试,是最初的童子试,录取者只是参加府一级考试的资格。初级考试,他的成绩很好。第二 年阴历五月参加府一级的考试,要考好几场,最后合格者才算秀才。左宗棠的秀才初试成绩合格,要等到十月复试,但因母亲病重,他没有参加。所以,他并没有取 得秀才的资格。
史实很清楚,左宗棠16岁那年参加秀才考试,这一年他母亲去世,他没能取得秀才功名。随后三年不许参加科考,所以他一生也不曾是秀才。 说他由秀才而举人,“少年早捷”的著作没有历史根据。三年守孝不许考试,而他19岁时父亲又去世,还要再守孝,直到二十多岁才花钱买了个秀才资格,才参加 的举人考试。因此,左宗棠的科举道路很不幸,哪有“少年早捷”的史实呢!
直到道光十二年(1832年),为父亲的守孝勉强满了三个年头。二十多岁了,再去考秀才,不知等何年才能考举人,左宗棠如热锅之蚁。他知道拿钱可以买个资格,但当时穷得叮当响,哪有上百两的银子买文凭。
论时论势那次举人考试他必须参加。于是,他求亲告友,终于凑到108两银子,买了个秀才资格,即“纳资为监生”,才得以参加道光十二年 的长沙乡试。爱惜左氏的作者,行文至此总想回避。但史实如此,既无法回避,也无须回避,买文凭也不算太丢人,在当时有捐纳的规定,也不犯法。
左宗棠拿钱买文凭,许多史料上都有文记载,实事求是的作者也不予回护。如秦翰才老先生著《左文襄公在西北》,就明文“他在二十岁上,捐 了一个监生,和他大哥参加本省乡试,便同榜中了举人。”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第20页,岳麓书社1984年。左宗棠的曾孙左景伊为曾祖父写传,也 明言:“纳资为监生,应本省乡试。”左景伊:《左宗棠传》,第546页,华夏出版社1997年。左宗棠很重视读书取得真学问,但没有功名又难为晋身之阶, 甚至难有生存之计,更无大志可言。所以他曾说:“读书非为科名计,然非科名不能自养,则其为科名而读书,亦人情也。”《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4 页,岳麓书社,总第十三册。他毕竟是个不拘小节之人,有什么话敢说,要达到的目标想法去实现。所以,凑钱买文凭,取得举人的考试资格,他也不认为是丑事。
买得了入试资格,左宗棠参加了长沙省城的恩科乡试。此次他考取了举人,亏得逢道光帝五十大寿年的“恩科”。
这次乡试共分三场。阴历八月初九第一场,三篇论说文,一篇韵文,考一整天。八月十一第二场,两天答五个《五经》内容的论题。八月十四第三场,也是五个题,从《四书》中出题,四个论题,一篇韵文,时间定为三天,八月十六日交卷。
这次参加考试的考生约有5000人,考卷要在25天内全部批完,选出48名举人。
这次的考卷共有七万多个论文和韵文,数量之大,需要很多考官批阅。主考只有一人,叫徐法绩,嘉庆朝的进士,做过御史,喜爱实文,有《东河要略》专著。主考之外的批卷官员称同考官。
考生的卷子都是密封的,想作弊也难。左宗棠的卷子落到胡鉴手中,他是翰林院的编修,学问比主考官还大,只是资历浅于主考官。
卷子全部批完后,左宗棠名落孙山,胡鉴给他的考卷批了个“欠通顺”。文章被否定,最严重者是文理不通,“不通”就是根本否定。而科举试文,不能批“不通”,那太不给面子,而以“欠通”批之。
但是,在发榜之前,道光下旨,增加了六名举人。
这六个名额仍然从5000多份未被录取的卷中选拔。在复审“遗卷”时,胡鉴突然急病死去,左宗棠的卷子由另一名同考官重审,这位同考官仍然不选他的卷子。
这次复审,显然不如初审严格,是有隙可乘的。最后,由主考选出了左宗棠,据说是他看好了左氏的《选士厉兵,简练杰俊,专在有功》一文。 当时争论很大,新任湖南巡抚吴荣光在座,他命令打开封糊,见是左宗棠的卷子,而左宗棠是吴荣光在长沙城南书院教出的学生,左氏的成绩一直不错,已受巡抚的 赞赏。既然主考和巡抚同意录取,别人也再无多言。
这次乡试,左宗棠被录为第十八名,二兄左宗植取得榜首“解元”。
左宗棠被录取,险而又险。如不是恩科,不是胡鉴突然死亡,不是吴荣光在座,他是无缘登榜的。
即使被录取,其卷子的总批也是“尚通顺”。试后,左宗棠把底稿给老师贺熙龄批阅,贺的批语是:“文虽佳,惜不中程式”。左景伊:《左宗棠 传》,第21页。从中可以看得出,左宗棠的文章写的是经世致用的实学,这是贺熙龄教出来的,也正好合乎主考徐法绩的口味。这样的文章应该受到重视,但也 不能如近作吹嘘的那样,是“写得好过了头”,“考官多半死脑筋,专门扼杀佳作”,等等。
左宗棠乡试后没有等到发榜,就于当年八月与湘潭周诒端结婚。他是入赘周家的。
旧社会男子入赘是很丢人的。都是因为男家娶不起夫人,而女家又无男丁,才要坐山招夫以传宗接代。男的入赘女家,多要改为女姓,生子生女也随女姓。
周氏字筠心,与左宗棠同年出生。岳父周衡是大财主,生有长女诒端、次女诒蘩。周家也是书香门第,筠心(诒端字)有《饰性斋遗稿》,集诗139首;茹馨(诒蘩字)有《静一斋诗草》,集诗381首。
周府名“桂在棠”,左宗棠当时贫无立锥之地,又借贷买文凭,家中也积了债台,他入赘周家确是无奈。
左宗棠在周府白住白吃,还要周家还债务,尽管夫人贤德,不嫌他穷,但久而久之,便有了闲言碎语。时有顺口溜:“桂在堂,讨个郎,呷掉一 仓谷,睡烂一张床。”左宗棠对此感到羞耻,曾说:“余居妇家,耻不能自食”,并写诗云:“九年寄眷住湘潭,庑下栖迟赘客惭。”《左宗棠全集·诗文》,第 458页。
为了改变自身地位,左宗棠又三次赴京参加会试。但三试皆未成功。
首次入京是道光十三年(1833年)正月,由周夫人赞助100两银子作为盘费,他与二哥一同进京。三场考罢,不久榜发,无名落第。
这次会试虽未中,但目睹了清廷上层的腐败和一路上百姓“炊烟长断”的痛苦,并拜访了一些影响他一生的师友,使他有了一定的人生目标。
道光十五年,他二度赴京会试。这次他几乎被录取,同考官温葆深极力推荐他的卷子,主考也认为“立言有体”,准备以第十五名取中。但终因湖南取中名额超过,而湖北未满额,而撤销了他的试卷,补给了湖北。
道光十八年,他三度赶考。此次又未中榜,而同去的曾国藩录上黄榜,他很不服气。他三次会试,历时九个春秋,全部落空。此后,他并非如多 数著述说的“绝意科场”,实则对自己的举人出身耿耿于怀,一直想考得进士。做幕僚时,曾多次打算参加会试,皆因军务急迫而未能脱身。咸丰十年,他都50岁 了,还自长沙启行赴京会试,他走到了湖北襄樊,因故中途而回。晚年,他仍要放下总督的工作,入京会试,慈禧只好特封“大学士”,赏他“同进士出身”,不知 那时的老左是何感想。
第三次入京时,途经洞庭湖,目睹涛涛湖水,参观柳毅的洞庭君祠,写下《题洞庭君祠》楹联:
迢遥旅路三千,我原过客;
管领重湖八百,君亦书生。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15页。1982年岳麓书社重印。
多大的气派:管领八百里洞庭的柳毅,原本也是个书生;有何事业我左宗棠做不来的!
三次落第,左宗棠却博取了比中进士还要高的声名。尤其他首次入京,拜问师友,目睹朝野,写了有名的《燕台杂感》(《燕台杂感》见《左宗棠全集·诗文》,第456~457页。)八首律诗,传扬开去,在士林中有了很大影响,也表达了他非凡的志向。
《燕台杂感》八诗,每首都表达了他的志向,如将他的诗合为一篇散文,应是一篇言志的好文章。
其一曰:
世事悠悠袖手看,谁将儒术策治安?
国无苛政贫犹赖,民有饥心抚亦难。
天下军储劳圣虑,升平弦管集诸官。
青衫不解谈时务,漫卷诗书一浩叹。
此诗的意义很明白,是一首带有讥讽国之当政的七律。其中的一联最中肯,是说国家政治清明了,平民百姓都会拥护;而相反了怎么抚慰欺骗,人民也不会听你的。
其二曰:
纥烈全全功亦巨,李悝策魏术非疏。
公孤自有匡时略,灾异仍来告籴书。
不惜输金筹拜爵,初闻宣檄问仓储。
庙堂衮衮群公在,休道功名重补苴。
诗中叙述李悝为魏文侯献《平籴疏》李悝献疏事见《汉书·食货志》。,被魏文侯用作相的历史事实。李悝变法,使魏国富强。其中隐含作者输金求取功名,但不被国家重视,庙堂上的百官,多目光短浅者也。
其三曰:
西域环兵不计年,当时立国重开边。
橐驼万里输官稻,沙碛千秋此石田。
置省尚烦他日策,兴屯宁费度支钱?
将军莫更纾愁眼,生计中原亦可怜。
此诗是他平日研究了西域问题,尤其看了龚自珍的《西域置行省议》,在京师又拜访了研究西北问题的徐松,徐将自己的《西域水道记》赠与。才有了关于西域置省的诗作,50年后他真的去治理新疆了。
其六曰:
青青柳色弄春晖,花满长安昼掩扉。
答第不堪宜落此,壮游虽美未如归。
故园芳草无来信,横海戈船有是非。
报国空惭书剑在,一时乡思入朝饥。
此首诗与第四首意义相近(其他四首此不赘引),大约是他在京师的师友中闻知嘉庆朝以降,英国侵略者大力推行对华侵略政策,贩卖鸦片,派 兵登陆澳门,派船侵扰厦门、福州、宁波等东南沿海重镇,估计中国与英国将有一战。其诗警告当局“横海戈船有是非”,应加强国防,或许也是他书剑报国立功之 秋。
左宗棠的科考之路如此坎坷,十余年间从买文凭到三次进京,钱财花了数百万两,虽周家有钱,但这可不是小数目,结果却是毫无收获。
这十余年,光女儿生了四个,落榜回归依然寄人篱下。
他是多么沮丧!
他的《杂感》诗,无不含有沮丧、失意之情。不像近作评论的那般洒脱自如,为左宗棠的失败处境想想,真如俗语云,站着说话不腰疼呵。
落榜归来,他写了一副对子《左宗棠全集》,第13册,第470页。: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读破万卷,神交左人。
近作对左氏的这副联语评判过高,以为是他终生忧国忧民的座右铭和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
左宗棠成名后回头看了自己这副对联,也感到“惭赧”,告诫子弟们“不可学老夫之狂”《左宗棠年谱》,第14页。。
若为左宗棠当时的处境想:四个孩子的父亲了,花费数百万银子,一败涂地而归,哪有身无立锥,尚能心忧天下的思想境界。
因此,我们评价左宗棠的青年志向,既不要苛求于他,又不能过高评判。
左宗棠其人,他关心国家大事是可以肯定,不是蝇营狗苟的小人物,他有大志向。但是,他考功名、做事业,为自己谋出路的思想是显而易见的,若尽忧国忧民,他不会借百多两银子买文凭。
此人之志,可以是陈胜、吴广;可以是曹操、王莽;可以是孔明、周瑜。他不是个忠于政府的贤良之辈,只要有机可乘,他会成为上面的任何一 类人。若给他大的机会,取代清政府做皇帝的志向他也有。他做湖南巡抚的幕僚时,不把巡抚放在眼里,被讥为“左都御史”;一个无品无级的幕僚,因为总兵不向 他请安,他动粗骂人;咸同交际之时,他确有取政府而代之嫌疑等,后文当有叙述。
人的事业往往是形势造成的。因形势发展,左宗棠终于在镇压农民起义中,成了清廷的“中兴名臣”;在洋务运动中,成了领袖人物;在打击沙俄和平定西北战乱中,成了将军功臣。
经世致用的学问左宗棠所学,一方面习科举时文,为取功名敲门之砖。另一方面,客观接触和师友影响,他研读了许多实学,因博取功名不成,终成为经世致用学问。
前文史实已充分说明,左宗棠自幼年至而立之年,一直致力于科举进阶的努力,主要精力自然是读科举时文。但是,考试的漫长过程中,主要是客观原因和师友影响,他接触了社会深层实际,逐步成为经世致用学派。
经世致用又叫通经致用,意思是读儒家经典要与实践与社会结合,达到“经世应务”。
其实,儒家的鼻祖孔夫子授徒,是很讲究实用的。他率领群弟子周游四方,一边学习,一边考察。要求学生“身通六艺”,做经邦治国的实用人才,治国、治兵、经商、谈判等都要学会。
儒家经典也都是治国治人的好学问,国家取人用《四书》《五经》去衡量也不为错。但久而久之,先生们教学生只想教出举人、进士,而丢弃了 儒学的精神。犹如当今的语文、数学、外语各科,本来为了实用,但学校和学生“苦跌打”,只想着升学率,把有用之学变成升学的敲门之砖,教出的学生“高分低 能”。
儒学教人,要求“致良知”,即提高思想境界,也是很对的。但儒家后学,把提炼心性弄到玄虚的地步,宋明理学便是典型的只顾“内圣”修 身,严重脱离现实的儒学。宋明两代为异族所亡的深刻教训,使明清之际学风大变,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是经世致用的儒家先行者。但是,由于清朝的“文 字狱”和承平日久,至乾嘉两朝,考据学派又把儒学的生命埋葬在无用的故纸堆中。
嘉道年间,社会危机日深,少数具有慧眼的知识分子,高扬经世致用的旗号,要求打破繁琐考据的藩篱,龚自珍是该学派兴起的领先人物,魏源、徐继畬、林则徐等皆步其后尘。
左宗棠研读实学,成为经世致用学者,有其机缘巧合。
道光九年,因其双亲病故,他在家居丧。闲来无事他去逛书店,偶见一本《读史方舆纪要》,翻一翻是一本史地笔记,记述了许多山川形势和战 守机宜,作者是顾祖禹,此人是撰写《大明一统志》顾柔谦之子。左宗棠对此书颇感兴趣,问了价钱,也并不高,便买了下来。携回翻读,朝夕“潜心玩索”,居然 饶有兴致,还做了读书笔记。
兴趣是入学之门。读罢这130卷本的《读史方舆纪要》,使他对此类“杂书”有进一步探索的要求。不久又弄来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 和齐召南的《水道提纲》。这两部书都是地理书籍,前者名气更大,是介绍中国分省地理之作,后者是专门记述中国河道之作,左氏研读实学,实是从此开端。
当时,许多同窗嘲笑他读此闲书,但左宗棠读起来颇有心得,并加以研讨,笔记中曾不同意魏源对《读史方舆纪要》的评论,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很有道理《左宗棠年谱》,第7、8页。
左宗棠成功于经世致用的另一个机缘,是当时大名鼎鼎的经世致用学者贺长龄的知遇。
贺氏是湖南长沙人,时任江苏布政使。他帮同江苏巡抚陶澍治理钱漕、海运,重视农桑、纺织和书院义学教育,在当时的政界、学界很有名望。尤其他与魏源一起编辑120卷的《皇朝经世文编》,成了当时经世致用学派的领袖人物。
道光十年十月,贺长龄丁母忧回长沙居丧守制。左宗棠对这位长他快30岁的前辈久已景仰之至,闻知贺氏居家后,他立即前往拜问。贺公对这 位小老乡十分热情,谈论间产生了对左氏的欣赏,据传“以国士见待”同上,叮嘱他不要拘于读书做官,应做于国于民有用之才。闻知其爱读实学有用之书,家中 贫寒无钱买书,便嘱其尽管来取。每次借书时,贺公“必亲自梯楼取书,数数登降,不以为烦。还书时必问其所得,互相考订,孜孜龈龈,无稍倦厌”《左宗棠年 谱》,第8页。。贺长龄以后一直记挂着左宗棠,六年后任贵州巡抚时,曾写信邀请左宗棠去做他的幕僚,因其他原因,左氏终未应邀。
贺长龄居丧期满回任之后,其弟贺熙龄则留在长沙,被长沙城南书院聘为主讲。贺熙龄也是湖南名士,翰林出身,时任湖北学政。学政是朝廷外放各省主持乡试、检查教育的临时性官员,俗称文宗。既是临时差遣,又在居丧期,地方官学需要,向朝廷打个报告没有不被批准的。
由贺长龄介绍,左宗棠高兴地做了贺熙龄的学生。此后,左宗棠只承认贺熙龄是他授教的唯一业师,自然父亲对他授教除外。
贺熙龄与兄长一般,也是位经世致用学者。他曾说:“夫读书所以经世,而学不知要,瑰玮聪明之质,率多隳败于词章训诂、襞积破碎之中,故明体达用之学,世少概见。”贺熙龄:《寒香馆文钞》卷二,第11页。
因此,左宗棠很敬重这位老师,贺熙龄也欣赏左氏,曾说:“左子季高少从余游,观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察其进退、言论,则循循然有规矩,而不敢有所放轶也。”《左宗棠年谱》,第8页、第19页。节选自《湖南骡子左宗棠》
左宗棠的科举考试从15岁开始,那年是道光六年,参加了湘阴县试,是最初的童子试,录取者只是参加府一级考试的资格。初级考试,他的成绩很好。第二 年阴历五月参加府一级的考试,要考好几场,最后合格者才算秀才。左宗棠的秀才初试成绩合格,要等到十月复试,但因母亲病重,他没有参加。所以,他并没有取 得秀才的资格。
史实很清楚,左宗棠16岁那年参加秀才考试,这一年他母亲去世,他没能取得秀才功名。随后三年不许参加科考,所以他一生也不曾是秀才。 说他由秀才而举人,“少年早捷”的著作没有历史根据。三年守孝不许考试,而他19岁时父亲又去世,还要再守孝,直到二十多岁才花钱买了个秀才资格,才参加 的举人考试。因此,左宗棠的科举道路很不幸,哪有“少年早捷”的史实呢!
直到道光十二年(1832年),为父亲的守孝勉强满了三个年头。二十多岁了,再去考秀才,不知等何年才能考举人,左宗棠如热锅之蚁。他知道拿钱可以买个资格,但当时穷得叮当响,哪有上百两的银子买文凭。
论时论势那次举人考试他必须参加。于是,他求亲告友,终于凑到108两银子,买了个秀才资格,即“纳资为监生”,才得以参加道光十二年 的长沙乡试。爱惜左氏的作者,行文至此总想回避。但史实如此,既无法回避,也无须回避,买文凭也不算太丢人,在当时有捐纳的规定,也不犯法。
左宗棠拿钱买文凭,许多史料上都有文记载,实事求是的作者也不予回护。如秦翰才老先生著《左文襄公在西北》,就明文“他在二十岁上,捐 了一个监生,和他大哥参加本省乡试,便同榜中了举人。”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第20页,岳麓书社1984年。左宗棠的曾孙左景伊为曾祖父写传,也 明言:“纳资为监生,应本省乡试。”左景伊:《左宗棠传》,第546页,华夏出版社1997年。左宗棠很重视读书取得真学问,但没有功名又难为晋身之阶, 甚至难有生存之计,更无大志可言。所以他曾说:“读书非为科名计,然非科名不能自养,则其为科名而读书,亦人情也。”《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4 页,岳麓书社,总第十三册。他毕竟是个不拘小节之人,有什么话敢说,要达到的目标想法去实现。所以,凑钱买文凭,取得举人的考试资格,他也不认为是丑事。
买得了入试资格,左宗棠参加了长沙省城的恩科乡试。此次他考取了举人,亏得逢道光帝五十大寿年的“恩科”。
这次乡试共分三场。阴历八月初九第一场,三篇论说文,一篇韵文,考一整天。八月十一第二场,两天答五个《五经》内容的论题。八月十四第三场,也是五个题,从《四书》中出题,四个论题,一篇韵文,时间定为三天,八月十六日交卷。
这次参加考试的考生约有5000人,考卷要在25天内全部批完,选出48名举人。
这次的考卷共有七万多个论文和韵文,数量之大,需要很多考官批阅。主考只有一人,叫徐法绩,嘉庆朝的进士,做过御史,喜爱实文,有《东河要略》专著。主考之外的批卷官员称同考官。
考生的卷子都是密封的,想作弊也难。左宗棠的卷子落到胡鉴手中,他是翰林院的编修,学问比主考官还大,只是资历浅于主考官。
卷子全部批完后,左宗棠名落孙山,胡鉴给他的考卷批了个“欠通顺”。文章被否定,最严重者是文理不通,“不通”就是根本否定。而科举试文,不能批“不通”,那太不给面子,而以“欠通”批之。
但是,在发榜之前,道光下旨,增加了六名举人。
这六个名额仍然从5000多份未被录取的卷中选拔。在复审“遗卷”时,胡鉴突然急病死去,左宗棠的卷子由另一名同考官重审,这位同考官仍然不选他的卷子。
这次复审,显然不如初审严格,是有隙可乘的。最后,由主考选出了左宗棠,据说是他看好了左氏的《选士厉兵,简练杰俊,专在有功》一文。 当时争论很大,新任湖南巡抚吴荣光在座,他命令打开封糊,见是左宗棠的卷子,而左宗棠是吴荣光在长沙城南书院教出的学生,左氏的成绩一直不错,已受巡抚的 赞赏。既然主考和巡抚同意录取,别人也再无多言。
这次乡试,左宗棠被录为第十八名,二兄左宗植取得榜首“解元”。
左宗棠被录取,险而又险。如不是恩科,不是胡鉴突然死亡,不是吴荣光在座,他是无缘登榜的。
即使被录取,其卷子的总批也是“尚通顺”。试后,左宗棠把底稿给老师贺熙龄批阅,贺的批语是:“文虽佳,惜不中程式”。左景伊:《左宗棠 传》,第21页。从中可以看得出,左宗棠的文章写的是经世致用的实学,这是贺熙龄教出来的,也正好合乎主考徐法绩的口味。这样的文章应该受到重视,但也 不能如近作吹嘘的那样,是“写得好过了头”,“考官多半死脑筋,专门扼杀佳作”,等等。
左宗棠乡试后没有等到发榜,就于当年八月与湘潭周诒端结婚。他是入赘周家的。
旧社会男子入赘是很丢人的。都是因为男家娶不起夫人,而女家又无男丁,才要坐山招夫以传宗接代。男的入赘女家,多要改为女姓,生子生女也随女姓。
周氏字筠心,与左宗棠同年出生。岳父周衡是大财主,生有长女诒端、次女诒蘩。周家也是书香门第,筠心(诒端字)有《饰性斋遗稿》,集诗139首;茹馨(诒蘩字)有《静一斋诗草》,集诗381首。
周府名“桂在棠”,左宗棠当时贫无立锥之地,又借贷买文凭,家中也积了债台,他入赘周家确是无奈。
左宗棠在周府白住白吃,还要周家还债务,尽管夫人贤德,不嫌他穷,但久而久之,便有了闲言碎语。时有顺口溜:“桂在堂,讨个郎,呷掉一 仓谷,睡烂一张床。”左宗棠对此感到羞耻,曾说:“余居妇家,耻不能自食”,并写诗云:“九年寄眷住湘潭,庑下栖迟赘客惭。”《左宗棠全集·诗文》,第 458页。
为了改变自身地位,左宗棠又三次赴京参加会试。但三试皆未成功。
首次入京是道光十三年(1833年)正月,由周夫人赞助100两银子作为盘费,他与二哥一同进京。三场考罢,不久榜发,无名落第。
这次会试虽未中,但目睹了清廷上层的腐败和一路上百姓“炊烟长断”的痛苦,并拜访了一些影响他一生的师友,使他有了一定的人生目标。
道光十五年,他二度赴京会试。这次他几乎被录取,同考官温葆深极力推荐他的卷子,主考也认为“立言有体”,准备以第十五名取中。但终因湖南取中名额超过,而湖北未满额,而撤销了他的试卷,补给了湖北。
道光十八年,他三度赶考。此次又未中榜,而同去的曾国藩录上黄榜,他很不服气。他三次会试,历时九个春秋,全部落空。此后,他并非如多 数著述说的“绝意科场”,实则对自己的举人出身耿耿于怀,一直想考得进士。做幕僚时,曾多次打算参加会试,皆因军务急迫而未能脱身。咸丰十年,他都50岁 了,还自长沙启行赴京会试,他走到了湖北襄樊,因故中途而回。晚年,他仍要放下总督的工作,入京会试,慈禧只好特封“大学士”,赏他“同进士出身”,不知 那时的老左是何感想。
第三次入京时,途经洞庭湖,目睹涛涛湖水,参观柳毅的洞庭君祠,写下《题洞庭君祠》楹联:
迢遥旅路三千,我原过客;
管领重湖八百,君亦书生。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15页。1982年岳麓书社重印。
多大的气派:管领八百里洞庭的柳毅,原本也是个书生;有何事业我左宗棠做不来的!
三次落第,左宗棠却博取了比中进士还要高的声名。尤其他首次入京,拜问师友,目睹朝野,写了有名的《燕台杂感》(《燕台杂感》见《左宗棠全集·诗文》,第456~457页。)八首律诗,传扬开去,在士林中有了很大影响,也表达了他非凡的志向。
《燕台杂感》八诗,每首都表达了他的志向,如将他的诗合为一篇散文,应是一篇言志的好文章。
其一曰:
世事悠悠袖手看,谁将儒术策治安?
国无苛政贫犹赖,民有饥心抚亦难。
天下军储劳圣虑,升平弦管集诸官。
青衫不解谈时务,漫卷诗书一浩叹。
此诗的意义很明白,是一首带有讥讽国之当政的七律。其中的一联最中肯,是说国家政治清明了,平民百姓都会拥护;而相反了怎么抚慰欺骗,人民也不会听你的。
其二曰:
纥烈全全功亦巨,李悝策魏术非疏。
公孤自有匡时略,灾异仍来告籴书。
不惜输金筹拜爵,初闻宣檄问仓储。
庙堂衮衮群公在,休道功名重补苴。
诗中叙述李悝为魏文侯献《平籴疏》李悝献疏事见《汉书·食货志》。,被魏文侯用作相的历史事实。李悝变法,使魏国富强。其中隐含作者输金求取功名,但不被国家重视,庙堂上的百官,多目光短浅者也。
其三曰:
西域环兵不计年,当时立国重开边。
橐驼万里输官稻,沙碛千秋此石田。
置省尚烦他日策,兴屯宁费度支钱?
将军莫更纾愁眼,生计中原亦可怜。
此诗是他平日研究了西域问题,尤其看了龚自珍的《西域置行省议》,在京师又拜访了研究西北问题的徐松,徐将自己的《西域水道记》赠与。才有了关于西域置省的诗作,50年后他真的去治理新疆了。
其六曰:
青青柳色弄春晖,花满长安昼掩扉。
答第不堪宜落此,壮游虽美未如归。
故园芳草无来信,横海戈船有是非。
报国空惭书剑在,一时乡思入朝饥。
此首诗与第四首意义相近(其他四首此不赘引),大约是他在京师的师友中闻知嘉庆朝以降,英国侵略者大力推行对华侵略政策,贩卖鸦片,派 兵登陆澳门,派船侵扰厦门、福州、宁波等东南沿海重镇,估计中国与英国将有一战。其诗警告当局“横海戈船有是非”,应加强国防,或许也是他书剑报国立功之 秋。
左宗棠的科考之路如此坎坷,十余年间从买文凭到三次进京,钱财花了数百万两,虽周家有钱,但这可不是小数目,结果却是毫无收获。
这十余年,光女儿生了四个,落榜回归依然寄人篱下。
他是多么沮丧!
他的《杂感》诗,无不含有沮丧、失意之情。不像近作评论的那般洒脱自如,为左宗棠的失败处境想想,真如俗语云,站着说话不腰疼呵。
落榜归来,他写了一副对子《左宗棠全集》,第13册,第470页。: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读破万卷,神交左人。
近作对左氏的这副联语评判过高,以为是他终生忧国忧民的座右铭和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
左宗棠成名后回头看了自己这副对联,也感到“惭赧”,告诫子弟们“不可学老夫之狂”《左宗棠年谱》,第14页。。
若为左宗棠当时的处境想:四个孩子的父亲了,花费数百万银子,一败涂地而归,哪有身无立锥,尚能心忧天下的思想境界。
因此,我们评价左宗棠的青年志向,既不要苛求于他,又不能过高评判。
左宗棠其人,他关心国家大事是可以肯定,不是蝇营狗苟的小人物,他有大志向。但是,他考功名、做事业,为自己谋出路的思想是显而易见的,若尽忧国忧民,他不会借百多两银子买文凭。
此人之志,可以是陈胜、吴广;可以是曹操、王莽;可以是孔明、周瑜。他不是个忠于政府的贤良之辈,只要有机可乘,他会成为上面的任何一 类人。若给他大的机会,取代清政府做皇帝的志向他也有。他做湖南巡抚的幕僚时,不把巡抚放在眼里,被讥为“左都御史”;一个无品无级的幕僚,因为总兵不向 他请安,他动粗骂人;咸同交际之时,他确有取政府而代之嫌疑等,后文当有叙述。
人的事业往往是形势造成的。因形势发展,左宗棠终于在镇压农民起义中,成了清廷的“中兴名臣”;在洋务运动中,成了领袖人物;在打击沙俄和平定西北战乱中,成了将军功臣。
经世致用的学问左宗棠所学,一方面习科举时文,为取功名敲门之砖。另一方面,客观接触和师友影响,他研读了许多实学,因博取功名不成,终成为经世致用学问。
前文史实已充分说明,左宗棠自幼年至而立之年,一直致力于科举进阶的努力,主要精力自然是读科举时文。但是,考试的漫长过程中,主要是客观原因和师友影响,他接触了社会深层实际,逐步成为经世致用学派。
经世致用又叫通经致用,意思是读儒家经典要与实践与社会结合,达到“经世应务”。
其实,儒家的鼻祖孔夫子授徒,是很讲究实用的。他率领群弟子周游四方,一边学习,一边考察。要求学生“身通六艺”,做经邦治国的实用人才,治国、治兵、经商、谈判等都要学会。
儒家经典也都是治国治人的好学问,国家取人用《四书》《五经》去衡量也不为错。但久而久之,先生们教学生只想教出举人、进士,而丢弃了 儒学的精神。犹如当今的语文、数学、外语各科,本来为了实用,但学校和学生“苦跌打”,只想着升学率,把有用之学变成升学的敲门之砖,教出的学生“高分低 能”。
儒学教人,要求“致良知”,即提高思想境界,也是很对的。但儒家后学,把提炼心性弄到玄虚的地步,宋明理学便是典型的只顾“内圣”修 身,严重脱离现实的儒学。宋明两代为异族所亡的深刻教训,使明清之际学风大变,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是经世致用的儒家先行者。但是,由于清朝的“文 字狱”和承平日久,至乾嘉两朝,考据学派又把儒学的生命埋葬在无用的故纸堆中。
嘉道年间,社会危机日深,少数具有慧眼的知识分子,高扬经世致用的旗号,要求打破繁琐考据的藩篱,龚自珍是该学派兴起的领先人物,魏源、徐继畬、林则徐等皆步其后尘。
左宗棠研读实学,成为经世致用学者,有其机缘巧合。
道光九年,因其双亲病故,他在家居丧。闲来无事他去逛书店,偶见一本《读史方舆纪要》,翻一翻是一本史地笔记,记述了许多山川形势和战 守机宜,作者是顾祖禹,此人是撰写《大明一统志》顾柔谦之子。左宗棠对此书颇感兴趣,问了价钱,也并不高,便买了下来。携回翻读,朝夕“潜心玩索”,居然 饶有兴致,还做了读书笔记。
兴趣是入学之门。读罢这130卷本的《读史方舆纪要》,使他对此类“杂书”有进一步探索的要求。不久又弄来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 和齐召南的《水道提纲》。这两部书都是地理书籍,前者名气更大,是介绍中国分省地理之作,后者是专门记述中国河道之作,左氏研读实学,实是从此开端。
当时,许多同窗嘲笑他读此闲书,但左宗棠读起来颇有心得,并加以研讨,笔记中曾不同意魏源对《读史方舆纪要》的评论,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很有道理《左宗棠年谱》,第7、8页。
左宗棠成功于经世致用的另一个机缘,是当时大名鼎鼎的经世致用学者贺长龄的知遇。
贺氏是湖南长沙人,时任江苏布政使。他帮同江苏巡抚陶澍治理钱漕、海运,重视农桑、纺织和书院义学教育,在当时的政界、学界很有名望。尤其他与魏源一起编辑120卷的《皇朝经世文编》,成了当时经世致用学派的领袖人物。
道光十年十月,贺长龄丁母忧回长沙居丧守制。左宗棠对这位长他快30岁的前辈久已景仰之至,闻知贺氏居家后,他立即前往拜问。贺公对这 位小老乡十分热情,谈论间产生了对左氏的欣赏,据传“以国士见待”同上,叮嘱他不要拘于读书做官,应做于国于民有用之才。闻知其爱读实学有用之书,家中 贫寒无钱买书,便嘱其尽管来取。每次借书时,贺公“必亲自梯楼取书,数数登降,不以为烦。还书时必问其所得,互相考订,孜孜龈龈,无稍倦厌”《左宗棠年 谱》,第8页。。贺长龄以后一直记挂着左宗棠,六年后任贵州巡抚时,曾写信邀请左宗棠去做他的幕僚,因其他原因,左氏终未应邀。
贺长龄居丧期满回任之后,其弟贺熙龄则留在长沙,被长沙城南书院聘为主讲。贺熙龄也是湖南名士,翰林出身,时任湖北学政。学政是朝廷外放各省主持乡试、检查教育的临时性官员,俗称文宗。既是临时差遣,又在居丧期,地方官学需要,向朝廷打个报告没有不被批准的。
由贺长龄介绍,左宗棠高兴地做了贺熙龄的学生。此后,左宗棠只承认贺熙龄是他授教的唯一业师,自然父亲对他授教除外。
贺熙龄与兄长一般,也是位经世致用学者。他曾说:“夫读书所以经世,而学不知要,瑰玮聪明之质,率多隳败于词章训诂、襞积破碎之中,故明体达用之学,世少概见。”贺熙龄:《寒香馆文钞》卷二,第11页。
因此,左宗棠很敬重这位老师,贺熙龄也欣赏左氏,曾说:“左子季高少从余游,观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察其进退、言论,则循循然有规矩,而不敢有所放轶也。”《左宗棠年谱》,第8页、第19页。
本文节选自《湖南骡子左宗棠》,作者:马东玉,我们对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