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历史

非遗中国:苗族蜡染

新浪文化

关注

本文由新浪文化综合网络资料整理编辑而成。

2006年5月20日,苗族蜡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当地的民间传统和史书上的记载印证了蜡染工艺在丹寨地区源远流长,是苗族世代相传的民间手工技艺。丹寨苗族蜡染可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约在1900年以前,风格古拙而神秘,特征为点蜡的手法应用较多,几何纹样占的比例较大,图案受铜鼓的影响大,有的直接来源于铜鼓,动植物被高度程式化,几何化。

中期约在1900年-1950年间,风格纤巧而精致,其特征为:主要用流畅的线条构成画面,块面和点应用减少,脱胎于铜鼓的原形图案内部开始产生变异,动植物纹样占的比例增加,且注重特征的描绘。

晚期约在1950年以后,风格世俗而繁复,其特征为:画风自由而多变,传统图案越来越少,动植物纹样日趋汉化,孔雀、牡丹、凤凰、葡萄、金鱼等外来纹样及汉字。

丹寨型蜡染民族工艺品的创作手法精湛洗练,一般图案面积较大,从而使蜡染作品具有质朴天真、自由奔放的风格。题材多样,主要有自然界中的各种鸟、鱼、花草以及一些想象中的动植物,经提炼、夸张等艺术手法出来,以流畅律动的线条表现出来,图案丰富多变,形象饱满生动,狗地图错落有致,富有创造性和装饰感。

丹寨苗族蜡染是为生产者本身的需要而创造的生产者的艺术。主要制作都是日常生活用品,贯穿于她们的生活当中,主要有女装、床单、背面、包袱布、背包、提包、背带、丧事用的葬单等。 

由于蜡染技艺是人类使用最早的印染工艺,该技艺又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苗族文化研究学者韦文扬说,经过多个朝代的更迭,中原地区新的工艺早已将蜡染技艺淘汰,只有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将其保留下来,“如今,‘窝妥’的图样经过五千年传承才形成现在的样式,可以说‘窝妥’一直将历史‘背’在身上,它见证了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怎样发展到现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