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的不完美闭幕

新浪历史

(文/郑渝川)
1945年,二战结束。曾不可一世的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日本,跟普通的德国人、日本人是不一样的,但占领区、集中营里长期遭受迫害的人们怎么分得清?德国人因此迎来了非常悲惨的清算命运,这个稍后再说,我们先来关注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东南亚,当地人不是忙着清算日本人,而是把矛盾对准了华人——那些跟当地人在日据期间一起吃苦受难的华人呢?
生于荷兰海牙,先后在荷兰和日本就学。长期研究日本问题的纽约巴德学院民主、人权与新闻Henry R.Luce教授伊恩·布鲁玛所著的《零年:1945》书中就上述问题解释指出,华人被称为“亚洲的犹太人”,是日本人在东南亚野蛮行径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日据期间,日本人看得起马来人等土著人口,而不相信华人,还开展了妖魔化宣传,将华人说成是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扩张的受益者。诡异的是,马来人、菲律宾人、印尼人都信了这一点,日据期间因此踊跃参加日本组织的“皇协军”和各类民兵组织,身体不好没条件参军的文青就组织了激进团体,专门服务于帮助日本主子压制华人。
伊恩·布鲁玛介绍,二战期间,东南亚抗日运动大都有华人背景,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以中共为榜样的马来亚共产党。马来亚共产党组织起类似于中国抗日敌后游击队的抗日军组织,战后对勾结日本人的当地人进行了报复。战后恢复对东南亚殖民统治的英国政府,宣布华人被赋予同等公民权。
这些成为马来人、印尼人等反击华人的口实,而战时参加过“皇协军”的土著青年摇身一变成为当地独立运动的武装力量,组织过激进团体的文青变成了开国国父。至于东南亚某国接受过日本整编和资助、双手沾满了本族同胞和华人鲜血的军阀,更是转型为民主爱好者,开创出很不错的民主门阀。所谓的反击,其实就是虐杀,对象从华人,蔓延到日本平民,再然后是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等殖民国家的平民。此举当然会招致殖民国家克服虚弱的反击,最终账都算到了华人身上,由此可以解释时至今日,部分东南亚国家令人惊愕的年复一年“遗忘”日据时期的悲惨遭遇,连个纪念仪式都没有,却对华人、中国依然存有深深的警惕。
从狂欢到报复的这一年
“零年”的意思是指,二战战事末端与冷战揭开之初的接驳,旧的历史在这里走向终结,新的历史起帆,但历史的所谓进步性却没有显露出来。1945年的一系列事件,孕育了欧洲福利国家、联合国、去殖民化运动、日本和平主义、欧盟,却因为不彻底的战争反思和清算,让国家间、种族间、宗教信众之间的报复成为可怖的年度关键词。这些都大大超出了二战时几个大国领导人的设想,直接埋下了之后几十年诸多重大事件的引子,最为著名的就是印尼的排华屠杀、南斯拉夫解体及随后多年的内战屠戮。
《零年:1945》首先讲到了1945年的狂欢。美军和苏军是欧洲大陆的解放者,即便对于作为战败者的德国人来说,也是结束饥荒的拯救者。美军士兵很快成为荷兰、比利时、法国、德国及亚洲的日本等国的风流主角,这些国家的男丁很多已经战死,还有很多关在战俘营,“跟瘦骨嶙峋、澡也不洗、衣衫褴褛的荷兰、法国和德国男人相比,加拿大人干干净净,美国人高高大大。他们伙食好,军饷足,穿着征服者军装的模样实在是又性感又帅气”,荷兰女人说,“我们旱了那么久,加拿大人看着就美味可口”。实际上,欧洲妇女清楚得很,讨好美军士兵可以获得很多食物,至于乱性导致欧洲国家1945年性病发病率激增等后果,没有被纳入考虑范畴。
日本则战战兢兢的迎来了美军占领军。日本二战期间在中国及亚洲其他一些国家大肆奸淫妇女,因而日本政界人士担心美军会如法炮制,所以干脆招募日本妇女组成专门服务美军的慰安机构。而日本民间还有很多妇女跟美军士兵建立起了隐秘的交易关系。此举最终使得美军在日本建立起了很好的形象,日本国民对其子弟兵在海外奸淫掳掠的行为清清楚楚,而今目睹文明之师美军,当然会崇拜得不得了。
从激情勾搭,到为了换取食物的出卖身体,再到半官方形式的组织化肉体交易,日本和欧洲部分国家的妇女卷入其中。在欧洲一些国家,这些妇女很快就迎来了同胞的清算报复,套用我国部分文青的术语,那些战时不敢跟纳粹德国死磕的胆小鬼,却将男子汉的尊严和怨气发泄到为了活命粮而失掉了贞洁的本国女同胞身上,真是要比卖国贼更为可耻呢……但话又说回来了,为什么美军会容许士兵用粮食、糖果、巧克力大肆勾搭占领区妇女、少女呢?
美军用粮食换女人,苏联红军士兵则直接向德国人发泄二战初期和中期同胞牺牲特别是妇女被践踏的怨气。而在纳粹德国曾经占领过的东欧各国,政府和人民竞相将滞留的德国人、本国国籍的日耳曼人赶走,不听话的就杀掉。在捷克斯洛伐克,“人们逼着德国女人吃下希特勒的照片,还把从她们头上剪下来的头发塞进她们嘴里”。东欧的集中营被解散,但随后建立了处理德国人的劳工营。
走出废墟,清算罪责
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在《战后欧洲史》中描绘指出,二战一结束,欧洲各国特别是那些战中和战前曾发生过民族、人口大迁移的国家,迎来了二度的大迁移。前期,许多国家自行推动将少数民族驱逐,或出于政治报复,例如二战前曾积极支持脱离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日耳曼人,在战后就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驱离;或旨在为多数民族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和土地,对早已融入社会的少数民族实施形同劫掠的剥夺。后期,苏联作为东欧的主导控制国,一手主持了东欧各国的人口流动,许多原本是不同信仰、不同语言、不同群体混居的地区,开始成为单一民族群体居住区域。
这样的人口、种族族群大迁徙,进一步强化了国家、种族仇视。跟二战期间的纳粹屠杀和压迫不同,战后的清算报复不能找到纳粹政府、希特勒这样的责任承担者,而必然成为国家对国家、民族对民族的仇恨。这些仇恨在欧洲经济发展较快的年代,尚可以被钞票平分、文化繁荣的其乐融融氛围所淡化,一旦经济发展放缓,移民权利和保障问题变得突出,历史仇恨就会再度被翻出。
走出战争废墟,除了移民潮,还有复员军人回国返乡潮。美国二战后为安置复员军人,提供了较为完备的福利保障和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但在其他参战国,复员军人回乡面临的不仅有难以就业及解决生计等难题(欧洲战后的头几年一直面临着饥荒,中国、日本等国同样如此),而且还可能是性命相关的困境。那些在战争中被德军俘虏,或以各种方式加入德军而后被盟军俘虏的俄国人,特别是哥萨克,都不愿意返回苏联,但美国和英国不愿意为了这些人开罪苏联,强制将之遣返苏联并落入劳工营。在其他一些国家,复员军人很多都沦落为难民。
从走出废墟,到重建文明,需要清算战争罪责。近年来,中国历史学界一些学者及部分公共知识分子,热衷为抗战时选择与日本占领军合作的伪政府官员辩护,认为这帮人有效降低了占领区的平民损失,避免了更加野蛮的弹压。《零年:1945》书中也谈到了这类问题。书作者认为,战时的抵抗运动的确“在纳粹德国和日本帝国的军事败北中仅仅起到了微不足道的作用”,还招致了无辜百姓受累的报复,但“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然抗击外敌的事迹”有助于重建一个国家的价值观,“有助于提振公民的精神面貌,也有助于政府在战后重塑执政合法性”,是民族复兴的依托;自然,那些在战时与侵略者暴徒合作的伪政府官员,则意味着毫无底线和原则,必然要受到唾弃。
德国战后清算战争罪责,出现了较为显著的扩大化迹象。书中记述了一个笑话,一个德国人去登记姓名,警察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自己是纳粹,警察说那你一年前就该来登记,对方答曰一年前自己没被划为纳粹。在随后的冷战时期,西德和东德都放弃了进一步整肃纳粹的努力,而是将或具备特工经验或专业技能或管理才能的前纳粹分子吸收到政府之中。至于阿尔弗雷德·克虏伯等德国工业精英,也仅仅以轻罪蹲了几年大狱。至于日本,《零年:1945》书中感慨说,“希特勒的工业精英中至少有一部分人蹲过大牢……他们的日本同行甚至连这种罪都没受过”,大多数人直接被美国人豁免。
为什么英国人民抛弃了丘吉尔?
英国选民为什么会在二战后马上抛弃了他们的战争英雄丘吉尔?《零年:1945》的解释是,1945年的英国人认同工党提出的福利国家愿景,而丘吉尔在选战中所谈的观点,大多是从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摘出来的。七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欧洲国家的福利国家体制,暴露出种种的弊端,能否判断认为,英国选民及工党错了,丘吉尔才是对的?
丘吉尔要求战后立即取消战时计划和管制。如果真是这样,英国必定只能撤回对战败国德国和法国、荷兰等国家的粮食援助(虽然主要的援助国是美国,但英国也承担了一定的援助份额),这显然会导致欧洲大陆立即出现大面积的饥荒死亡。更为重要的是,二战前夕的英国,自由经济学主导的经济发展政策实际上已经宣告破产,这也是英国在二战前期抵抗德军打得那样艰苦的原因。
英国选民抛弃丘吉尔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此君在欧洲合作等所有重大问题上,依然秉持过时的英国独大观念。丘吉尔愿意承认美国独霸全球的事实,却一厢情愿的提出英国要在重建欧洲掌握主导权的要求。法国人、德国人怎么会吃这套?法国和德国合作的煤钢共同体(即后来的欧盟),一开始就是为了防范丘吉尔这样的英国人的。
德国在战后被美国和苏联主导占领,这也引发了美式和苏式价值观的输出比拼。美国人选用好莱坞电影,而苏联人赞助主办文化刊物,前者受到普通德国人的更多欢迎。当然,出于对美国庸俗文化的反感,德国等欧洲国家知识分子开始热衷研究回归宗教和经典欧洲文化。可以认为,美国人的努力最终占据了优势,而苏联人仍然使得欧洲保留了文化上的尊严,对美国文化抱以警惕和批判,当然,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苏联及其控制下的东欧国家却选择与不断发展的欧洲文化保持距离,因此丧失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