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历史

深度解读印度史上最卖座电影

南方都市报

关注

2014年印度电影注定有一部电影绕不过,那便是《PK》,中文译名《外星醉汉PK地球神》。截止到发稿,它凭借着强大的号召力,在过去3周多的时间内,成功打破阿米尔·汗在《幻影车神3》里保持的最高票房纪录,一跃成为印度电影史最卖座的巨作,接下来也极有可能打破邻国巴基斯坦的最高票房纪录。

配图配图

快问快答

Q:这电影讲什么的?

A:男主角PK是个外星人,他落入地球上的印度,丢失了能让他回家的通讯装置。怎么找,无从下手,人们都告诉他去找神,随即PK踏上了寻神之路,一路上他以旁观者角度观看人间喜怒哀乐,其间跌跌撞撞闯入充斥了伪善与欺骗的各类宗教机构。最后他失去了基友又失了恋,帮助女主解除误会,又将那伪善的神棍拉下神坛。

Q:为什么这部电影会遭到部分人的抵制?

A:得罪印度教、扯到印巴关系……

因为它试图调侃人类的复杂仪式(比如不同的穿衣方式、令人眼花缭乱的额宗教、大家信奉不同的神灵)与宗教商业化的弊端,塑造了一位类似印度教领袖的反派人物。所以,信奉印度教的当地民众就怒了啊……而且,国宝级巨星阿米尔·汗奉献了第一次裸体演出,印度妇女骂他有伤风化。剧情里还涉及印巴关系……扯到政治,就严重了啊。

Q:以前也有涉及宗教话题的电影,公众咋没这么大反应?

A:因为领导人不同了……

2012年同样涉及宗教话题的《偶滴神啊》没有那么大的反弹和轰动,是因为当时印度教主义领导人莫迪还没有成为印度总理。《PK》是在莫迪上台之后公映的,印度教支持者的反应可想而知。

Q:一部那么多“敏感词”的电影也能过审?

A:能啊,印度早就有电影分级

印度有电影审查委员会的,简称CBFC,他们的权力除了审查、给电影定级、还能对电影进行删减。据“知乎”上一位达人解释,在印度上映的电影大概有三分之一是经过删减的,而且删了还可以不通知制片和导演。权力大吧?不过,印度的电影是有分级,而且还挺细的,分为U级(无限制)、U A级(建议12岁以下儿童由家长陪同)、A级(18岁以下禁止观看)、S级(仅限特殊人群观看,例如医生)。以2011年为例,印度上映的本土电影有将近一半(46.77%)为U级。而《PK》被定为U A级。

现象级

它如同一枚炸弹,瞬间轰动印度宗教界

称其为印度近年来现象级电影绝不夸张,相比于影片的喜剧风格,它自身承载的价值立意和社会批判所引发的幕后争议,似乎就印证着它的成功。它的话题性如同引爆一枚炸弹,瞬间引爆印度宗教社会。印度教徒在公开场合焚烧海报以示抗议,瑜伽大师与政界人士公开发言,抵制影片上映。而从影以来第一次裸体出演的阿米尔·汗,则难逃印度妇女的口诛笔伐,被投诉有伤风化。影片甚至还引发阴谋论,由于剧情涉及女主角与巴基斯坦籍男友的婚恋状况,触发印巴关系的政治紧张。

大尺度

剖析印度社会弊病,揭露宗教商业化,关注印巴两国

《三傻大闹宝莱坞》不仅在印度国内引起艺术与商业的双赢,后续影响如启发南印度的迅速翻拍,在全世界范围尤其是中国,掀起了一股“三傻”热。《PK》的导演拉库马·希拉尼和主演阿米尔·汗,便是自三傻后的又一合作,这也打破阿米尔从不跟任何导演合作第二次的铁律。两个人最大的共同点,是他们作为艺术家的责任感,让这部片区别于宝莱坞每年量产的花红柳绿与莺歌燕舞,更是不囿于儿女情长和家族仇恨,它在试图以天外飞仙的局外人视角,套用喜剧化的轻松表达,剖析印度社会的弊病。这种罕见的低姿态与大尺度,值得钦佩。尤其难以想象他们是如何冲破牢笼,在多民族多宗教的大环境下,如此理性又客观地将宗教商业化予以揭露,又是怀着怎样宽慰的仁心,帮印巴两国的乱世小儿女牵线搭桥。

希拉尼的量产并不丰富,除却阿米尔合作的《三傻大闹宝莱坞》,之前两部代表作《黑帮大佬和平梦》与《黑帮大佬医生梦》其实就流露出类似的社会批判。

好演出

阿米尔·汗年过半百展现孩童般眼神,表情肢体游刃有余

阿米尔·汗作为宝莱坞头号巨星,个人魅力与修养才华自不必多提,但鲜少有人知道,他花费两年时间,打造出一档名为《真相访谈》的电视栏目,名字取自印度国徽的一句话:真理决定一切。他采访不同阶层印度人的真实故事,大胆曝光印度社会种种问题,力图以残酷真相打动和唤醒大众,进而努力改变现状,治愈丑陋伤疤,目前这档节目已经播出至第二季。阿米尔·汗本人早期的经历更富传奇性,他是正统穆斯林,却在21岁时爱上邻家印度教女孩,两人毅然私奔,这段爱情佳话曾一度被政党拿来当作印度教和穆斯林和睦相处的典范。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他是本片“来自星星的你”的不二人选。

影片最富喜剧性的桥段,莫过于他对印度社会的误解所酿成的种种笑话。夸张的肢体语言,天真的孩童眼神,很难想象一个年过半百的老牌演员会处理得那么游刃有余。这位外星人发现地球上的人类竟是如此复杂的群体,从穿衣服到讲话行事无一例外,宗教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大家供奉不同的神灵,却时常谎话连篇,斗争不断。

不否定

它只是通过喜剧劝告世人别盲目迷信宗教权威

影片本身并没有否定宗教的意义,而是通过喜剧化的无厘头手法,劝告世人别盲目迷信宗教权威,并试图调侃人类复杂仪式与宗教商业化的弊端。初端始于他遭遇偷窃,听印度随口说神知道,便稀里糊涂地参拜众神,从印度教、伊斯兰教到基督教、锡克教,东西没有找到,众神之间纷争倒是闹个不停。影片着重塑造了类似印度教领袖的反派人物,他攫取财物,搜刮民财,为自己渔利,是宗教利益集团的一类代表。通过外星人与反派的一轮轮辩论,最终被迫走下神坛。

2012年《偶滴神啊》便构思出一个不信神灵的中年人偏要与众神打官司的荒唐故事,显然《PK》所涉及的范围要大得多,它的展开源自年青一代,在欧洲留学的印巴两国男女相爱,政治纷争并未阻止相爱的脚步,恰是因为蒙昧的宗教迷信,差点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在这里,本国的宗教版图和与邻国的政治纷争牢固地缔结在一起,这场对话有始有终,结出爱之硕果,称赞善良慈悲,不避讳地迎风而行。

当我们还在探讨新中国成立后的动物是否允许成精时,印度人早就踮起脚尖和神对话。不愿跪着活,宁愿站着死,对阿米尔·汗和拉库马·希拉尼的斗士姿态肃然起敬。当我们身陷泥淖时,陡然之间发现,那些看似无意穿插在片中的宝莱坞式逗乐,其实一点也不亚于《查理周刊》的多格漫画。

“PK”现象

2013年10月这部电影在印度德里取景时,摄制组就因为一段设计湿婆神的拍摄在人群中引发暴动,3位涉事演员被带进警察局。

上映后,部分民众在各地影院抗议,甚至捣毁了几个影院,该片的放映被迫取消。有些人向警方和法庭提交投诉,要求对该片实施禁令并逮捕主创。

片中的爱情线设计激怒了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因为女主角爱上了一个巴基斯坦男青年。

印度总理莫迪目前尚未对该片引发的骚乱发声。

它上映3周迅速成为印度电影史上最卖座电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