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历史

一个爱尔兰人如何会去闯关东?

南方都市报

关注

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的作用,不能简单地贴上“精神鸦片贩子”等标签了事。事实上,近代中国的诸多大事件,与传教士有着或远或近的关联。但确实应该看到传教士带来的对传统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传递现代科技文明以及促进中西方交流等层面,的确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闯关东的爱尔兰人》,(爱)马克·奥尼尔著,牟京良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9月版,32.00元。  《闯关东的爱尔兰人》,(爱)马克·奥尼尔著,牟京良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9月版,32.00元。

作者:柳中原 媒体人,广州

闯关东,通常是指华北一带的百姓到山海关外去谋生,爱尔兰相隔万里,两个原本不搭界的词汇产生关联,书名设置了一个大悬念:一个爱尔兰人如何会去闯关东?确切地说,《闯关东的爱尔兰人》是一本有关爱尔兰长老会传教士弗雷德里克·奥尼尔的书,副标题是:一位传教士在乱世中国的生涯(1897-1942)。1897年,弗雷德里克离开家乡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来到中国东北的法库县传教,直到1942年,因日本侵占东北、与爱尔兰成为敌对国而被迫离开法库,最终回到爱尔兰,他前后总共在中国东北生活45年。作为记者的马克·奥尼尔,在偶然一次的采访中知悉了祖父这一段传奇经历之后,便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寻访之旅。

弗雷德里克(中文名倪斐德)1870年出生于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这里一度是欧洲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工业发达,是著名的造船中心,泰坦尼克号即建造于此。在宗教氛围浓厚的家庭中成长的弗雷德里克,自小便决心成为一名牧师,而爱尔兰长老会基于种种考量,比如中国东北的人口多为移民,更需要精神上的支持和引导,而中国东北又未被其他教派当做主要的教区,便一直以此地作为传教的重点区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青年弗雷德里克离开生活安逸的贝尔法斯特,远赴中国东北一个冰天雪地中的偏远小镇法库县传教,并在此度过了他最重要的人生时段。他在法库生活的这45年(从1897年到1942年)里,中国社会动荡可谓波澜壮阔,发生的各种大事件早已遍布于各类教科书中,我们今天把弗雷德里克的人生经历当做故事来读时,仿佛看到的是中国近代史一个小小的鲜活的历史注脚。

弗雷德里克1897年来到中国东北,立即经历了义和团的冲击,日俄战争中也屡受波及,其后又在一场旷世瘟疫中劫后余生,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他度过相对平稳的十年后,又开始遭遇日军侵占东北,二战爆发后,最终因日本、爱尔兰成为敌对国而离开中国,前后45年。对于绝大多数籍籍无名的传教士来说,弗雷德里克能在中国平安度过,并得以安然返国安度晚年,到今天还能有后辈为其作传,无疑是件幸运的事。

有关传教士的书,近些年来已经出得不少。李提摩太、司徒雷登等人的回忆录,早已得到史家重视,近期《寻找苏慧廉》等历史钩沉之作,也让人更有兴趣来了解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这本《闯关东的爱尔兰人》中,除许多社会生活的生动描述之外,我以为,书中提到的两个历史事件值得重视:一是1917年,弗雷德里克接受协约国的一项任务,将一批中国工人送到比利时和法国,援助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协约国对抗德国,这批工人最终有约三千人留在欧洲,成为当地华人社会的核心,而弗雷德里克也因此获颁中国政府的“文虎勋章”;二是1942年被日军驱逐出中国东北的爱尔兰长老会牧师,中转日本时,因船位不够,弗雷德里克幸运离开,而巴克等牧师滞留拘押所,最终成为长崎原子弹爆炸的亲历者,只因他们居住在长崎郊区的小山上而幸免于难。他们的回忆录至今读起来仍是如此的惊心动魄。马克·奥尼尔的职业是记者,偶然了解到祖父的身世后,天然的亲情促使他开始寻访祖父的足迹,开始学习中文,到香港工作,又有机会成为第一批到访法库的外国记者,寻找史料,实地采访,最终耗费时力来写这一本书。当然,随着资料的不断收集与研究,我以为马克·奥尼尔已经超出了为祖父写传记的范畴,他更多的是在为其祖父那一辈有共同经历者做书写,所以书才没有冠以弗雷德里克传记之名,而是《闯关东的爱尔兰人》。

因为职业是记者,这本《闯关东的爱尔兰人》,充分显示了马克·奥尼尔实地调查、查找资料的功力,行文也非常流畅,书中收录的老照片让人印象深刻。但瑕不掩瑜,《闯关东的爱尔兰人》一书基本上使用的是爱尔兰长老会所收藏的历史档案资料,又多为当时的资料汇编、报纸、回忆录或书信,较为欠缺的是与其他史料之间的参照比对,时有主观之处。另外,弗雷德里克在法库居住期间,中国东北本地的资料极少引用,则未免又有“隔靴搔痒”之憾———当然,当地可能未必有这方面的资料,或者未必会让一个外国人轻易查阅,可能也是客观原因。

读完全书,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传教士愿意放弃优裕的生活,前赴后继到世界各地传教?一百多年的欧洲工业重镇,与冰天雪地中的中国东北偏远小镇,二者间的反差是显而易见的,不说路途的艰辛与磨难,即便是生活习惯、语言障碍等都是几乎难以克服的困难,若没有足够的精神支撑实在难以想象。二是,到今天我们已经可以心平气和地看待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的作用,不再简单地贴上“精神鸦片贩子”等标签了事。事实上,近代中国的诸多大事件,与传教士有着或远或近的关联。长期以来,传教士一直是“负面形象”,被认为是与西方人的长枪短炮一道进入中国的,船坚炮利是物质层面,宗教是精神层面,双重侵略从而导致了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史。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究竟起到何种作用,还有待于史家进一步研究来论证,但确实应该看到传教士带来的对传统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传递现代科技文明以及促进中西方交流等层面,的确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