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历史

何伟再访中国:永远保持新鲜角度

新闻晨报

关注

    

 徐颖

    昨天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中国通”何伟(本名彼得·海斯勒)携其新书《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出现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以《一个美国记者眼中的中国》为题开讲,现场被挤得满满当当,而前一天他在季风书园的签售也持续了三个多小时,足见其人气之高。在中国生活工作多年,他先后写出了中国纪实三部曲《江城》、《甲骨文》和《寻路中国》,在很多人看来,他是近年来报道中国故事最独到也最成功之人。三年前,他离开中国去了埃及,何伟表示,之所以离开中国,是为了让自己保持一个新鲜的角度。


    在开罗特别想念中餐


    离开中国已有三年,此番归来,何伟一直担心自己的中文有些退化了,可聊起来你就会发现,他的中文并不比三年前差。 对于中国,何伟仍然有着很深的感情。他说,“我在开罗特别想中餐,面条、饺子、川菜。今年要买一个车,因为在开罗要经常去南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开罗有一个特别好的川菜菜馆还有饺子馆,所以我是专门买车去吃川菜。”


    到埃及三年,何伟已经学会了阿拉伯语,“至少现在和街上的人交谈没问题,能交流,但不算流利,如果要采访一个官员,或者是交谈一些复杂的内容,我也是带翻译的。”但何伟和他的妻子张彤禾在埃及时,当不想让别人听到他们的聊天内容时,就会说中文。何伟说,“大多数情况,我们是不想让两个女儿听到我们的谈话内容。”


    幽默感是很重要的东西


    从《寻路中国》、《江城》到《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何伟的作品,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写中国的纪实标杆之作。媒体评价他的作品说:“他笔下的是真中国,是连一些生活在中国的青年人都不知道或拒绝认识的中国”。


    何伟擅长写中国的普通人,而且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很快就能和当地人打成一片。何伟披露,他的秘诀就是耐心。“我去涪陵的时候,我提醒自己,要有耐心,如果什么不习惯,东西不好吃啊,要有耐心。现在我练就了一个好方法,就是幽默感。在埃及也是这样的,什么东西都可以开玩笑,说自己和奥巴马是最好朋友什么的。幽默感很重要的。”


    而关于如何才能让写作不陷入模式之中,何伟的方法就是永远保持一个新鲜的角度。“我开始写作的时候不是记者,我在涪陵是个老师,以前是研究文学的。所以对我来说,这条路不是太传统。所以我和传统的记者不太一样。我离开中国也是因为我要保护这样的角度。因为在一个地方太久,会没有什么新鲜的角度。我去埃及就是因为这个。学习新的东西,不要在一个地方太舒服,不要像个本地人。我觉得一个地方待5、6年比较好。”


   中国就像一块奇石


    重回中国,何伟总会被问及中国的变化。在他看来,中国就像一块奇石。“我每一次回来,这里都有很多变化。人们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尤其是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不过对于发展,人们的看法也都有两面,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我希望以后还是要保护多一些。”


    何伟说,如果自己再回来中国的话,“我需要更多了解互联网。事实上我不太喜欢这个,什么twit-ter、微博,占据很多时间的。我以前写的大多数人,都是普通工人,生活在农村,或者从农村来的。但是生活在中国的中产阶级也多啊,所以这也是个新的东西,也要过两年来看,看什么东西是比较有意思的。”


    如今已有两个孩子的何伟,时间变得非常有限,所以当他再到一个地方时,不会像以前那样去很久。“如果我现在20几岁,我也会在埃及待很久,也许像在涪陵那样。我觉得在中国还是有很多未被‘发现’的地方,是一个年轻写作者、一个外国驻地写作者的很好的题材之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