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荣的东村》:探寻北京东村艺术家群体

金羊网-新快报

《荣荣的东村》 巫鸿 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荣荣的东村》是艺术史家巫鸿的最新著作,以摄影家荣荣的镜头、日记与书信,串联起北京东村艺术家群体在中国实验艺术黄金时代的创作与生活的故事。
“东村”,是中国实验艺术史上的一段神话。在这片破败的家园,荣荣和一群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艺术家——张洹、左小祖咒、段英梅、马六明等——以行为演出和摄影的方式,给中国实验艺术界带来了直接冲击。
这本书给所有流浪的人。他们怀揣着梦想来到东村,这城市的边缘地带。外人眼中,他们是经济上的苟延残喘者。自己心中,他们雄心勃勃,将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主宰者。这天上与地下的内心对峙,使他们游走在自傲与自卑之间。
东村记事
北京的东三环和东四环之间,曾经有一座名叫大山庄的破旧村子。这个村子在2001年和2002年最终被拆毁,融入到日益扩大的首都版图。如果从宏观历史角度鸟瞰,很多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也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而它最终的消失,也没有在京城中激起任何让人侧目的轰动。但是它的一个别名“东村”,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中,却声名远扬。
1992年至1994年之间,一群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艺术家和音乐人搬到了这里,被低廉的房租和毗邻北京市区的地理位置所吸引,把这个破败村庄当作了自己的家园。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进而组成了一个前卫艺术的核心群体,开始创作一系列具有高度挑战性的作品,主要是行为演出和摄影。他们采用了大洋彼岸纽约的一个另类艺术空间的名字,将自己的住地命名为“东村”。“东村艺术家”因此成为这个艺术家群体的称谓。这个中国的“东村”在1994 年6 月以后不复存在。
东村艺术家们随即散居到了北京的不同地方,他们在1995 年所完成的《原音》和《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等,已成为经典之作。但是那一年夏天之后,这种大规模的协作基本中止了。其他因素进一步侵蚀了艺术家们之间的结盟:当东村群体通过摄影开始被国际艺术界所知,这些摄影作品的著作权──也包括它们的所有权──就成了某些成员之间争议的问题。争论的核心有两个:首先,这些摄影仅仅是行为艺术的记录,还是应该被看成摄影家本人的独立艺术创作?其次,这些行为演出是由集体参与而产生的,还是源于某个行为艺术家的个人努力?这些问题使老友和伙伴成为竞争对手,甚至反目成仇。
这本书的一个目的在于为荣荣的“东村”照片提供一个背景:这些照片既是对中国前卫艺术一个关键时刻的极有价值的记录,也是由一位东村艺术家所创作的中国当代摄影的重要作品。因此这本书要讲述的故事,是有关内在和外在空间之间——关于一个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包括他的美梦、幻想、激奋、焦虑,同一段集体的历史之间——的微妙的交互影响。
(原标题为:《荣荣的东村》这天上与地下的内心对峙,使他们游走在自傲与自卑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