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都是以农历正月为岁首吗
(文/邢哲夫)
我们以农历正月为岁首,而从直觉上说,正月自然而然就是岁首,因为一是数字之始,一生二,二生三嘛。但是并非如此。这又是为什么呢?
古人的纪月法实行的是“双轨制”。一方面,古人以序数标记月份,这便是我们熟悉的一月到十二月,而另一方面,古人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对应十二个月份。而在上古的不同朝代,地支纪月法与序数纪月法的对应方式又有所不同。我们而今农历的历法其实是(相传)夏代的历法。这一历法中,序数纪月法的一月(正月)就是地支纪月法的寅月,所谓“夏正建寅”。但是取代夏的商王朝,又是以地支纪月法的丑月,也就是夏代历法的十二月作为正月岁首,将夏代历法的序数月份向前推移了一个月,所谓“殷正建丑”;而取代商的周王朝,又以地支纪月法的子月,也就是夏历法的十一月作为正月岁首,所谓“周正建子”。换言之,地支纪月法是永远固定的,而序数纪月法在夏商周三代是不固定的。三种不同的正月岁首,称作“三正”。而这以后,虽然秦代以亥月(夏历十月)作为岁首,但大概是因为农历十月作为一年之始还是太早,秋风萧瑟、万物静默的景象确实不适合开年大吉的意头,所以虽然名义上以亥月为岁首,但在日常生活中却还是以夏历岁首(寅月)为岁首(周代亦然),毕竟夏历是最符合农事生产和自然次序的历法,不然我们也不会沿用到今天。以后的朝代,或许由于政治的需要而改建岁首,但在社会生活特别是农业生产中基本上沿用夏历。
为什么上古的不同朝代要更换不同的岁首呢?因为在上古统治者看来,朝代的更替乃是天道的变易,天道的变换体现为历法的改变。“正月”的“正”也意味着“正义”的“正”,每个王朝为了确立自己取代前朝的正当性,就要对前朝之“正”做一个修正,所以改易历法又称作“改正朔”。其实,一年的月份只有十二个月,远不够二十四史改来改去。二十四史从何说起,无非是争一个“正”字,“改正朔”不啻是以人力替天道代言,为自然而然的四季轮回赋予政治意义。这在今人看来虽然荒谬,但毕竟体现了古人对天道的一丝敬畏。何况统治者利用天道的同时也要受天道的约束。“久假不归,安知其非为真也?”
当然,历史是一回事,对历史的解释又是另一回事。由于后世儒生主张“文质彬彬”、“文质相救”,希望国家政治既要刚健务实、民醇风厚,也要礼乐文明、焕然成章,所以后世儒生将夏商周三种历法解释为“质文代变”,不同的历法代表不同的国家性格和政治品质:夏法人,殷法地,周法天;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尚”就是推崇的意思。在古人看来,周人以(夏历)十一月为正月,乃是因为周代推崇礼乐,也推崇红色,而十一月是万木霜天红烂漫,“万物皆赤”的季节,赤代表了阳气,而阳气属于天道,而基于敬天的礼乐文明也代表了天道;商代以(夏历)十二月为正月,乃是因为商代崇拜鬼神,也推崇白色,而鬼神属于地道,而十二月又是一个银装素裹,大地纯白的季节,充满了阴柔坤顺的气息,象征了地道,而鬼神文明也是地道文明;夏历之所以以一月为正月,则是因为一月万物皆黑,而夏代的吉祥色是黑色。万物皆黑我们无法想象,但其实这也是古人抽象出来的图景。想想看鸟儿和虫子一夜之间一股脑儿倾巢出动的样子,不是黑压压一片么?汉代有一部经学文献叫《白虎通义》,它综合统一了儒学各家思想,形成了一种最大限度的共识。其间有一段谈论此问题。兹录如下:
十一月之时,阳气始养根株,黄泉之下,万物皆赤。赤者,盛阳之气也,故周为天正,色尚赤也。十二月之时,万物始牙而白。白者阴气,故殷为地正,色尚白也。十三月之时,万物始达,孚由而出,皆黑,人得加功,故夏为人正,色尚黑。《尚书大传》曰:“夏以孟春月为正,殷以季冬月为正,周以仲冬月为正。夏以十三月为正,色尚黑,以平旦为朔。殷以十二月为正,色尚白,以鸡鸣为朔。周以十一月为正,色尚赤,以夜半为朔。以鸡鸣为朔。周以十一月为正,色尚赤,以夜半为朔。”
当然,三种历法的存在,有时也造成了一些麻烦,特别对于三代之外的后人,在阅读三代文献之际往往不知所以。比如《孟子·梁惠王上》“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熟悉农务的人们都知道七八月并不是禾苗最需要水的时候,所以,只有将“七八月”看做是周历的七八月,也就是我们使用的农历(夏历)的五六月,才容易理解。又如《春秋·成公八年》“二月无冰”一语,农历二月,春天已经来临,冰雪融化是很正常的,没有必要专门作为事件记录。只有把“二月”理解为周历二月,即农历(夏历)十二月,才说得通。(以上范例见王力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样的问题也让孔子头疼。孔子作《春秋》,记录国史必须使用某种历法。毫无疑问,孔子在周朝必须使用周朝的历法,但是孔子又主张“行夏之时”,认为夏代的历法是最完备最符合自然的。所以,在“春王正月”一语中,孔子依然以周历的“王正月”经,但以夏历的“春”为纬,做了一个整合。周历正月是夏历(农历)十一月,时序上依然属于冬天,但夏历的岁首却必须是春天,所以孔子以“春”涵摄“王正月”。(参钱穆先生《经学大要》)在汉儒看来,这体现出孔子心中整合三代,延续历史的抱负。通过历法上的“通三统”,让历史成为连续而非断裂的整体。既立足于当下,也尊重了历史,中华文明就是在这种前进与继承中曲折展开。
但是取代夏的商王朝,又是以地支纪月法的丑月,也就是夏代历法的十二月作为正月岁首,将夏代历法的序数月份向前推移了一个月,所谓“殷正建丑”;而取代商的周王朝,又以地支纪月法的子月,也就是夏历法的十一月作为正月岁首,所谓“周正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