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峥)
纵观世界历史,当了总统又当皇帝的,在西方,有拿破仑叔侄,在东方,便是袁世凯。在新时代的开端,旧时代的尾巴上,政治人物的身份总是很暧昧。所以,他们的头衔具体是什么,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理解历史本身。
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舞台上,袁世凯的身份非常复杂。他出生在清朝颇有背景的军功世家,在外交、军事、政治、经济诸多领域担任要职,一步步成为清廷倚重的大臣。但是,就是这位功臣,在宣统皇帝登基、摄政王载沣掌权后被赶出北京。三年后,这位因“足疾”失势的大清重臣,最终成为断送大清江山的关键人物,摇身一变成了中华民国大总统,被誉为“中国第一之华盛顿,世界第二之华盛顿”的共和英雄。
后来,这位共和英雄在一百年前的十二月,选择了自己当皇帝,从“华盛顿”加冕为“拿破仑”,还是个很失败的“拿破仑”。最终以野心家、卖国贼和窃国者三重身份被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一个政治人物,不可能只有一张政治面孔,尤其是袁世凯这个在激荡时代处于舞台中心长达三十年的政治家。1882年,24岁的袁世凯便随吴长庆前往朝鲜平乱,登上了晚清大舞台。在远东最重要的大国角斗场上,以大清国外交特使的身份,与窥伺朝鲜半岛的列强们纠缠,开启了一场绵延不绝的权力游戏。甲午战后,大清退出朝鲜,但袁世凯凭着在朝鲜积累的名声和帮助朝鲜练兵的经历,获得了小站新军的机会,完成了从外交官到高级军官的华丽转身。庚子国变后,他出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此后数年,袁世凯积极推进北洋行政和立宪运动,从高级军官一跃成为政治领袖。其间,袁世凯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派系——北洋系。
1908年,知天命的袁世凯遭到朝廷猜忌被迫辞职,但他的势力还在,在河南老家建立起影子政权,变身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下野者。他始终掌握着北洋军,暗中推动立宪。这位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政治家在等待着一个机会。
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时局为之一变,清政府启用袁世凯,命令他前往湖北前线镇压革命乱党。从湖广总督到内阁总理大臣,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袁世凯步步高升,终于登上了他梦寐以求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巅峰。但是,民国大总统的位子似乎更有吸引力,袁世凯在最后时刻抛弃大清总理,拥抱民国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