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以德为师工业党

新浪历史

(文/海裔)
六七年前研究康有为的《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时候,就曾读过康有为的德国游记,被他对德国的赞誉惊呆了。没想到后来有机会来德国访学一年。在德国出游的时候,我常带着康有为的德国游记,对照他看到的东西和我看到的东西,常有意外收获。
康有为旅欧时,游历德国最为频繁,用他自己的话说,“九至柏林,四极其联邦,频贯穿其数十都邑”。去过多少城市呢?我粗粗整理一下,就已经有二十多个了:柏林、慕尼黑、汉堡、德累斯顿、莱比锡、亚琛、卡塞尔、威斯巴登、宾根、科隆、科布伦茨、美因茨、波恩、马格德堡、卡尔斯鲁厄、路德维希堡、斯图加特、乌尔姆、康斯坦茨、曼海姆、波茨坦、布伦瑞克…… 再列下去我自己就要手抖了,我跑的地方跟他比真是少得可怜啊。
二十世纪初的德国比今天要大,不过比云南省还是大不了多少。
云南省地级行政单位16个,县级行政单位129个。可以说康有为跑了每个地级市(自治州),有些地级单位下面跑了两三个县。普通游客要这么玩,就可以说有点偏执狂了。通常来说,只有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干部调研才需要跑这么多地方。康有为的确不是把自己当普通游客的,他向来是领导干部考察的眼光,是下基层摸底的。
之所以要这样细致考察德国,是因为当时的德国是“屌丝逆袭”、有望冲击英国全球霸权的国家。我大清那时候混得灰头土脸,迫切需要“屌丝逆袭”的成功经验。康有为对英国也颇为赞赏,但英国的道路算是稳步发家,不是“屌丝逆袭”,对我大清来说,可复制性比较低;法国虽然发家早,但在普法战争中已经被打得满地找牙,康有为是不太看得上得;至于美国,虽然GDP在1900年已经是世界第一了,但它在19世纪长期奉行孤立主义政策,国际影响力还是非常有限,从上升的势头上说,远不如德国那么让观众惊心动魄,康有为只给它分派了个美洲霸主的角色。
康有为多爱德国呢?在其游记中,康有为给德国列了无数个“第一”:“德政治第一,武备第一,文学第一,警察第一,工商第一,道路,都邑,宫室第一。乃至相好第一,音乐第一。乃至全国山水之秀绿亦第一。”注意这个“第一”的比较范围不仅仅是欧洲,而是“万国”。这么多“第一”让人看花了眼,总有个先后主次吧?在康有为的视野里,对于德国的强盛来说,“工商第一”占据着非常基础的位置。
先用一个例子来演示康有为从器物思考政道与治道的视角:啤酒。
康有为第一次进入德国,就被猫匿(慕尼黑)的啤酒惊呆了。
第一是味道好,“吾饮欧美各国之啤酒矣,皆略有苦味,不宜于喉胃,惟猫匿之啤酒入喉如甘露,沁人心脾,别有趣味。”
第二是杯子大。“其饮啤之玻杯奇大如碗,圆径三四寸,有高八寸而圆径二存,初视骇人,全欧美所无也。”
第三是饮酒风俗独特,去德国餐厅里,不喝酒反而要多收一马克。在这个奇怪的习俗下,康有为也开始喝猫匿啤酒,喝着喝着还上瘾了。
毕竟是政论家,喝猫匿啤酒上瘾之后,就开始研究啤酒的生产和消费:“酒场二万五千,虽酿二千四百万樽,费麦九十六万吨,每吨可造酒二十五樽,普十之六,巴威十之三,平均每人饮二十加仑,天下皆谓德人好酒。”支撑好酒之风的,是一个庞大的啤酒工业。康有为游欧,有“物质救国”之论,可以说是中国近代重要的工业化思想。有“物质救国”之视角,喝啤酒迟早会想到治国上去。康有为说,啤酒有益于国民健康,度数比威士忌要低得多,多饮也不易损害身体,适量饮用更是美容美颜。“德人颜如渥丹,仪表壮伟冠绝天下,则啤酒之功之赐也。”而我大清国民为啥黄瘦枯槁呢?没有啤酒喝啊。所以,康有为强烈建议将德国啤酒引进我大清,而且要请猫匿人来做技师。
康有为琢磨这事的时候是1904年,当时他可能并不清楚,1903年,德国商人联合投资40万马克在青岛成立了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采用德国的酿造技术以及原料,号称使用崂山矿泉水酿造。“日耳曼牌”啤酒就是青岛啤酒的前身。1906年,“日耳曼牌”啤酒在慕尼黑啤酒节上夺得金奖。康有为回国之后,晚年长住青岛,大概有个原因就是,他能在这里喝到正宗的德国啤酒。
喝好了啤酒,康有为开始就“德国制造”发表高论。康有为说,德国是个“血拼”的好地方。“德百物皆廉贱,机器又精美, 欲购机器及欧物莫如德矣。”多便宜呢?比英国能便宜个三分之一,比美国便宜个一半。这简直就是整个西方的outlet啊。康有为建议,我大清朝廷和民间公司都应该在柏林派采购代表,买机器,可以省大半费用。
不过,当时英国人好像很看不起德国货,说德国货很差。德国货在英国的名声,就像今天中国货在欧洲的名声一样。康有为说了,那—是—他—们—妒—忌!英国人要保护自己的产品市场,当然就要损德国货了。但是,你再损也挡不住啊! “……今德工商业驰骋亚、欧、非、美之国,大夺英商之业,无在不胜,实以美而廉也。”
今天损中国货的欧洲人,大概忘记了当年他们的货是怎么被“先进”国家损的。不过呢,只要产品性价比在,损损更健康。君不见,德铁都跑到中国来,跟中国买高铁配件了么?西门子不争气啊。
二十世纪初“德国制造”为啥牛呢?康有为将眼光投向了德国的教育:
“德国学之尤有实效者,尤在实业,职工学业。其政府专奖励工商,凡有一工业,即设此业之专门学校,使学问之理论与实业之练习合同而化,工人皆有新学之知识而创新改良,学人皆有实测之试验而不蹈空泛论。”
说德国牛,是跟英国比较出来的。康有为说:“英人昔无工商专门学,故以百年工艺先进国骤为德国争长,近亦师德而增立矣。”啥意思呢?就是说,在工学和商学的教育上,德国人“逆袭”了英国。英国为啥没有“工商专门学”呢?因为它的正式教育体制贵族气很重,牛津剑桥更是看不上工厂里的工匠们。另一方面,英国企业里的工匠们却在吭哧吭哧地拼命研究技术,研究到一定程度,就碰到瓶颈了,需要理论上的突破,但英国正式教育体制不回应企业所提出的问题。所以,进入19世纪末化学与电气工程时代后,英国虽然能有个别优秀的工业企业,但难以产生优秀的工业企业集群。相比之下,德国实现了产学研一条龙。不仅大学里大兴工学教育,上不起大学的穷人也可以进职业技术学校,成长为有一定理论修养的技术人员。
德国人还喜欢搞产业集群,康有为称之为“工业连合之法”,上下游产业经常抱团,一起做大本国产业,挤垮外国同类产品。康有为提到了造船业与铸铁业的联合,而铁路部门也尽力为这种联合减少运营成本。
德国人还很会搞商品交易会、博览会,甚至让制作器物的技师和学者亲自来卖,一是看别人的反馈,二是看同行在搞什么,“既以迎人之意向,又以比较而得进化焉。”
这样一来,最后的结果,就是“无在非学问,无人非学人”、“既善分业以专而致其精,又能合业以核而省其费”。康有为前面损过英国了,在此不忘把法国人连带着损一遍,说法国人善于搞理论,搞起实业来就不行,社会中人人争当医生和律师,但这个对国家参与国际竞争没有好处。
当然,康有为最后的反思还是落在我大清上。“若我国学者,尤为望空,好谈哲学文章而轻鄙工商,故机艺尤绌。”要改变这一点,就要在我大清大兴工学,而且要用好海外华侨力量,与内地形成工商上的相互呼应。
有人也许会说,你康有为不也就是个读经出身吗?咋这么敢说呢?
康有为可不仅搞经学,人家是正经当老板的。他在墨西哥开过银行,知道墨西哥某地要修铁路,赶紧去囤地,最后土地增值,大发了一把。没有实地玩过“大富翁”游戏,他敢在这里给大家上课?我相信康有为活在今天,去深圳、无锡、杭州考察一番,肯定能就“中国制造”讲出不少道理来。什么任正非、马化腾、马云、王健林,康有为都能和他们谈笑风生。出身论?Naïve !
要说德国的工业竞争力,康有为确实观察得比较仔细了。但德国挑战英国最终还是失败了,没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核心国家。那么,康有为到底没有看到什么呢?根本问题还是出在他对德国政制的过分乐观上。康有为盛赞的俾斯麦太能干,而且善于一个人不声不响搞秘密外交,根本不会手把手地带年轻干部,导致干部梯队出现断层,俾斯麦的地缘政治洞见,也无人继承;康有为盛赞的“英主”威廉二世,最后也成为断送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首要责任人。因为德国国力强盛,就反推其政制必然优越,在因果关系上是欠考虑的。第二帝国政制确实对德国的工业化起到过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其内部也潜藏着阻碍德国经济力量扩展的不利因素——当然,这都是我们苛责前人的“事后诸葛亮”之见了。康有为的预测失败了,而我们今天对未来的预测,又会有多少会应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