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日阅兵与中国全球意识的复兴
文/郭宪功
上月,中央宣布将于今年的法定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3日)举办阅兵式,以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届时将会邀请多国首脑观礼。报道一出,立刻引起广泛关注。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这是首次在国庆日之外的日期举行阅兵。而且官方的表述也颇为耐人寻味。对十年前的2005年,官方表述是“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而对2015年的表述却是:“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70周年。”对这一日子的国际秩序意义的强调,不言而喻。
这一决定并非毫无先兆。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已经规定了每年9月3日国家应当举行相关的纪念活动。同时,去年中俄两国就已宣布决定共同举办二战欧洲和亚洲战场战胜德国法西斯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70周年庆祝活动。只是人们当时无法知道纪念活动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在我们看来,不能将这次阅兵式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心血来潮的政治宣示行动,相反,它深刻地镶嵌在当下中国内政外交联动,从强调“韬光养晦”转向强调“有所作为”的大棋局中。
人们很容易注意到,对照新中国建政之后形成的阅兵规则(国庆阅兵、十年一阅)和破例之举(1969年建国20周年未举行、1979年建国30周年未举行、1984年建国35周年举行),这次阅兵不仅打破了十年一阅的惯例,还打破了国庆阅兵的惯例。
打破年份的惯例往往与当时的政治局势密切相关。与1984年国庆阅兵以展示改革开放成绩和提高领导人威望相类似,本次对年份惯例的打破也是国内政局的高度体现。一方面反映出习总书记上任后党政军反腐运动等政治改革的成效,另一方面则显示出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卓有成效地行使着党对军队的领导权,整军经武,克服“和平病”,阅兵有助于展示整军成果,刷新军队形象、巩固军权,还可以给老百姓吃下一颗定心丸,为进一步深化改革鼓舞士气、凝聚民心。
但在党的集体领导制度下,礼乐制度的大变更,不会是个别领导人拍脑袋的结果,而必须以高层共识为基础。很明显,最近两年高层不再刻意隐藏中国的国力,而是逐步开始强调“有所作为”,在国际上发挥一定的领导作用。
回顾新中国阅兵的传统,我们可以对这一点有深刻感受: 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得益于世界范围内的反西斯斗争与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运动,得益于充满国际主义精神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而新中国的国体——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本身就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国内秩序与国际秩序之间的有机互动。在建国后的前三十年,国庆阅兵既是解放军实力的展示,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国际秩序主张的宣示。以1952年阅兵为例,其主题是“保卫和平”。所谓“保卫和平”,在当时的语境下,意味着保卫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成果,具有非常强烈的区域秩序和国际秩序指向。朱德元帅发表讲话,以6个“万岁”口号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中国人民胜利的组织者、鼓舞者——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万岁!”这6个“万岁”,尤其是“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尤其鲜明地表达了共产党人对国际秩序的抱负和主张。
不过,改开以来,随着“韬光养晦”方针的确立,国庆阅兵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反法西斯主义等面向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国庆阅兵与改革、发展、富强等主题关联更为紧密,其所弘扬的爱国主义究竟具有何种区域秩序与国际秩序指向,变得模糊不清。“去政治化”是“韬光养晦”的需要,中国一门心思利用国际市场“长肌肉”,不主动刺激任何人。中国的经济体量不断翻番,但“韬光养晦”的不可持续性也逐渐凸显。树欲静而风不止,国际上总是国家对中国采取挑衅行为,而日本更是谋求突破二战后在东亚确立的区域秩序。但由于中国长期缺乏鲜明的国际秩序主张,各国对中国“长肌肉”之后究竟要干什么普遍没有底,这就很难整合国际力量,对挑衅行为作出反应。
十八大之后,中国的国际主张逐渐明确。凭借自身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庞大的外汇储备,中国加强了与俄罗斯以及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联系,向各国发出欢迎搭乘“中国列车”的信号。而这潜在地指向各国的“共同富裕”以及世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前景。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更是互利共赢之举:中国对外输出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上是输出造血能力,这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有利的;而对中国自身,也是消化中国过剩的产能与庞大的外汇储备,保持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世界各国对中国“长肌肉”之后究竟要做什么终于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打出旗帜的结果是,中国的朋友变得更多,在应对挑衅的国际斗争中,中国的位置变得比以往更有利。
而从“一带一路”战略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新思维的涌现:既不是“攘外必先安内”,也不是“安内必先攘外”,而是认识到“内”、“外”在全球化时代早已相互嵌入,因此需要通盘的解决。中国需要强调自身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连带关系,通过互利合作,来解决自身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当然,拉长历史的视野来看,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具有很强的这种内外嵌入互动的思维方法,因为中国革命本身就是一个内外相互嵌入并互动的过程。
抗战胜利日阅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内外相互嵌入并互动的方法论。其对外指向主要是二战后形成的国际政治格局。在9月3日举办阅兵式,一方面显示中国作为战后秩序的缔造者之一对于和平的珍视,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今天的中国维护战后秩序的决心。通过与如今受美国打击的俄国以及二战受害国韩国等的合作,中国可以在扩大自身战略空间的同时对日美形成威慑。对日方面,主要是遏制其逐步走向极端的国内右翼势力及其在对中关系上的冒险行为;对美方面,则是又“敲打”又“拉拢”:“拉拢”是因为美国也是战后政治秩序的主要缔造者,“敲打”是因为美国不尊重战后秩序,通过控制地区盟友干预地缘政治以维持自己的全球霸权,需要借助阅兵令其明白中国在东亚政治博弈中的底线,以免双方出现误判。
而对内,强调中国对世界的历史贡献,具有充实和提升爱国主义的意义。强调爱国,总是面临着爱的是什么样的一个国的问题。一个在全球到处损人利己的国家当然也可以讲爱国主义,但这种爱国主义就变成了赤裸裸的小团体的自私。而一个国家一旦获得了自私自利的声誉,处处被人提防,恰恰不利于实现自身的长远利益。一个国家将其爱国主义建立在“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抱负之上,这样的爱国主义才有可能得到其他国家的欣赏和接受。而“利”,就在“义”之中。
中国数十年的建设成果,使得中国有底气去维护二战后形成的国际政治秩序;反过来,维护这一政治格局,也有助于保护中国的建设成果。同时,这一安排在国内秩序中还有另一个影响:北京可以进一步凸显自身作为中华民族政治代表的身份。按照世界各国进行胜利日阅兵的惯例,中国很可能会组成抗战老兵方阵,所有老兵不分党派、地域无疑会同时出场,新中国与传统中国在建国史中的连续性将会得到凸显。世人自然会对比台湾当局在抗战纪念问题上的表现。事实是,多年以来,国民党对岛内亲日的“台独”势力步步退让,对抗战亦不敢大张旗鼓纪念;全台湾没有一座抗日纪念馆。在中国,自古以来,放弃争夺正朔、偏安一隅,就是自我边缘化。台湾当局今年将有何作为,值得观察。
中俄两国去年已经相互约定共同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相互邀请对方出席己方的阅兵式,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在此之外,邀请哪些国家与地区领导人参加,仍有不少悬念。俄罗斯一方已向金正恩和安倍发出邀请,隐然体现出俄方为东北亚区域秩序走向搭建讨论平台的抱负。9月3日的北京,究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地缘政治舞台,还要看这几个月区域形势和世界形势的进一步发展。9月3日这个日子凝结着中国人民对世界作出的贡献,我们更期待它成为一个面向未来,打开新的政治可能性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