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历史 史海钩沉

尉健行:改革路上的力行者

中国新闻周刊

关注

多位部下提到,尉健行为人朴实,没有架子,外表就像个“老工人”。他能听取下属意见,对人客气尊重。无论是说话还是听人说话,“他眼睛盯着你,一眨一眨地”,特别认真。

2002年3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尉健行出席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黑龙江团审议会时强调,要坚进一步坚定反腐败信心。  2002年3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尉健行出席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黑龙江团审议会时强调,要坚进一步坚定反腐败信心。

作者:黄卫

8月8日,在外地休养的中共黑龙江省委原第一书记、原中顾委秘书长李力安得知了尉健行去世的消息。尉健行是8月7日去世的,家人怕他伤感,没有告诉他,但老人还是从报上看到了。

这一天,他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下:“健行同志去世了,我非常难过。”

1983年,十二届中共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哈尔滨市长尉健行调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当时担任黑龙江省第二书记兼哈尔滨市委书记的李力安给习仲勋等中央书记处领导写信,请求让尉健行留在黑龙江,但中央没有同意。

当《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问,是不是与尉健行在工作配合中结下并一直保持着友谊,李力安很肯定地说“是”,又喃喃地重复了一遍:“8月8日,我在报纸上看到尉健行同志去世了,我非常难过。……好,其他的我讲不了了。”95岁的老人哽咽起来,再也不说话了。

脱颖而出

李力安初识尉健行,还是“文革”前。1964年,他从中央组织部调黑龙江,担任省委书记处书记。当时,尉健行在国营东北轻合金加工厂担任厂党委常委、生产总指挥等职。李力安分管农村工作,跟他并没有直接的工作联系,但有时开会能碰到,也知道各方面对他反映都不错。

没过两年,“文革”开始,两人都受到了很大冲击。李力安被造反派揪回中组部,关了5年多。尉健行也下放车间劳动。1972年,李力安恢复了工作,担任黑龙江省革委会政治部主任,尉健行也重新回到了厂领导的岗位上。

80年代初,正是干部新老交接、破格用人的非常之际。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四化”齐备的尉健行,进入了中央的视野。

李力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国营东北轻合金加工厂是中央管的大型军工厂,由苏联援建,尉健行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曾留学苏联,从基层一步步上来,在厂里威信很高,在工人中很有影响,各方面反映都很好,“中央很了解这个干部”。在他看来,尉健行的特点是“组织观念和群众观念都很强”,党性、能力俱佳。后来几次调动工作,都绝对服从。

1980年,尉健行进入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了一年。毕业后,担任了哈尔滨市委书记处书记兼市长。1981年,时任黑龙江省委第二书记李力安兼任了哈尔滨市委第一书记。两人的工作接触真正多了起来。

在他们共同主持工作期间,遇到了两次突发事件。一次是松花江翻船,死了二三十人;另一次是火灾,损失很大。作为市委书记和市长,两人都受到了批评,作了检讨,但他们互相支持,共渡难关。

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尉健行被选为候补中委,在138位候补中委中排名第3(按得票多少排序)。1983年,他被调往北京,担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

就这样,尉健行离开了学习、工作了34年的东北。

“学工的”中组部副部长

担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仅一年,尉健行又再次调动工作。这一次,更为“超常”。从未从事过党务或组织工作的他,调到了中组部。

中组部的老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时,胡耀邦有改革中组部结构的设想,希望在副部长中配备一个学文的,一个学工的。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中组部部长乔石,对尉健行很了解。两人都是浙江人,先后在上海光华大学附中读书,都曾在东北的企业中工作。1984年9月,尉健行来到了中组部,成为乔石的副手。

这年年底,原中组部部长陈野苹的秘书任小彬调到中组部青年干部局,担任了副局长,和分管青干局的副部长尉健行有了直接的工作接触。

当时,解决干部青黄不接的问题、组建“第三梯队”名单,是中组部的中心工作,青干局就是专门为此成立的。“健行同志的一个指导思想是,其他局是老同志多,年轻人少;而青干局是年轻人多,老同志少,不能对这个局跟其他局一样看待。他要求青干局要有生动活泼的精神面貌、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任小彬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多人都提到,尉健行为人朴实,没有架子,能听取下属意见,对人客气尊重。任小彬回忆,尉健行的工作作风深入扎实,他经常到局里来,外表就像个“老工人”。无论是说话还是听人说话,“他眼睛盯着你,一眨一眨地”,特别认真。有人提到他“不苟言笑”,不过多数部下并没这种感觉,只是觉得他理工科出身,有事说事,很少开玩笑、讲俏皮话。

“学工的”中组部副部长,确实带来了新的气象和新的工作思路。任小彬的一个明显感觉,是“任务明确”。尉健行曾说,在工厂里,从90%的精度,提高到接近100%,那10%需要的努力,可能比前面的90%还多。是不是值得这么做?所以,重要的是确定适合的目标,不求全责备。

任小彬印象里,尉健行对新事物很敏感。有一次,尉健行看到《参考消息》上有一则消息,谈到美国的企业领导是五选一。他说:人家选企业领导都五选一,我们选一个省部级干部却是一对一,这怎么行?不能五选一,三选一、二选一,行不行?

尉健行来到中组部的时候,“第三梯队”1100人的第一批名单刚出炉。但“第三梯队”是一项中远期工作,近期的干部调配仍然缺人,还需要加强后备干部建设。为此,尉健行几次到青干局来讨论工作。他总是带着问题清单而来,“我现在提几个问题”。结果,一口气提了31个问题。

任小彬还记得,第一个问题是:第三梯队建设和后备干部建设是什么关系?经过讨论明确了,前者是后备队,专指省部级后备干部的培养,着眼于长远;后者则重在满足当前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包括三级后备干部(省部级、地厅级和县处级)建设。

还有一个问题是,第三梯队名单公开还是不公开,告诉不告诉本人?这样做各有利弊。公开的话有可能导致名单上的干部自满,不利于其本人的成长,也会影响其他干部的积极性;不公开则有神秘化之嫌。最后权衡利弊,还是决定暂时保密。

任小彬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将大规模的第三梯队建设,转化成组织部的日常业务,这项工作是在尉健行任上完成的。

“老同志的事无小事”

1985年7月,尉健行接替乔石,升任中组部部长。不久后的9月,在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上,尉健行被增补为中央委员,乔石则增补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任中央政法委书记。

尉健行接任部长后抓全面工作,老干部局副局长李有存与他的联系多了起来。

李有存1965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历史系,和这位知识分子部长感觉很有共同语言。她印象中,尉健行话不是很多,但很有工作方法,老在写东西,“爱思考问题”。尉健行女儿身体不太好,李有存管老干部工作,常联系北京协和医院等地,她提出帮忙安排看病,尉健行谢绝了,说自己挂号就行。

当时刚刚废除了事实上的干部终身制,开始建立干部离退休制度,老干部局工作繁重,对老干部应享有什么样的政治待遇、生活待遇、参加革命工作的时间怎么计算等,都要进行调研,起草文件。尉健行经常说,“老同志的事没小事”,能解决的一定要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的一定要耐心解释。

按照规定,省部级干部的生平、悼词要由中组部来审,需要由部长签字。尉健行刚开始对有些情况还不太熟悉,总是虚心了解。“尉部长曾对我说,每一个老同志的生平都是党史的组成部分,了解党的历史对做好老干部工作很重要。”李有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