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历史 八卦

102期:"帝师"匡源的坎坷一生

新浪历史

关注

匡源(1815~1881),字本如,号鹤泉,是青岛胶州郭家庄人,清道光年间进士,历任皇子奕詝 (后来的咸丰皇帝)的讲经老师 ,兵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并代理礼部尚书,军机大臣 ,与肃顺等人同为咸丰帝托孤的“顾命八大臣 ”之一 。慈禧发动辛酉政变后被罢官,转而投身于教育。他一生才华卓越,为官廉洁,还是一名书画家,晚年致力教育,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少年:天资聪慧,13岁中秀才

匡源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生于青岛胶州的郭家庄。他的家庭是一个书香门第,匡源自幼也聪慧好学,才思敏捷,13岁便中秀才。相传在正场考试前的口试时 ,匡源根据考官从《孝经》中出的题目,略加思索后,作《乌鸦》诗一首:“月满疏林霜满天,城头咋咋一声寒。只因反哺先知孝,叫得人人仰面看。”匡源吟罢,众考官皆点头称奇,一时传为神童。匡源的伯父是举人出身,曾任泰安府府学教谕,他认定侄儿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先领至泰安学署就学,后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付学费送他进国子监深造。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24岁的匡源赴济南府参加乡试,考中了举人。第二年进京参加恩科会试,又考中了进士。在同科进士中,25岁的匡源颇受朝廷的重视,被选入翰林院。从此,年轻有为的胶州进士匡源开始了他的宦海生涯。

青年:当上帝师,官运亨通

匡源进入翰林院后先后为庶吉士、编修。曾担任过江西、山西乡试考官,当时会试同考官中,以其道德、学问最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入上书房为皇太子奕詝讲经,1851年奕詝继皇帝位,年号咸丰。匡源成为帝师,本应当升迁,但期间他的母亲、父亲相继去世,按清制大臣父母去世,应辞官归里守孝三年。他回到青岛,并游仰慕已久的崂山,他写道:“咸丰建元春三月,余偕张君锡福、邓君和度、高君兰成,游山。”他们宿于太清宫,竹影婆娑,月华如洗,匡源挥笔而写:“遇一石洞,绝人迹,师独居洞中,了无恐怖。”匡源又写了《崂山赋》,情倾崂山,大赞景色之美。

咸丰继位第二年,因父丧回胶州丁忧的匡源被咸丰皇帝诏回京城,入上书房并升任皇帝讲师。之后短短几年,匡源由皇太子师连升数级进入中央权力中心。自咸丰三年至咸丰七年,匡源陆续担任兵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礼部尚书直到军机大臣上行走 、赐紫禁城骑马,成为最受咸丰皇帝器重的朝廷重臣,显赫一时。

中年:清正廉洁的“顾命大臣”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官场更加腐朽,不仅奢靡之风蔓延,而且烟毒泛滥,许多官员追求声色享乐。但匡源作为一名显赫的军机大臣,却清廉、勤勉、谨慎、自律,在当时成为美谈。他回胶州探亲,山东巡抚本要迎送,但匡源却坚持步行回村,睡土炕,吃地瓜干。这些轶事,至今还在胶州流传。

然而,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了圆明园。咸丰皇帝只得带着爱妃慈安、慈禧逃往承德避暑山庄,把这里当作了紫禁城,在这里指挥全国军政,匡源作为心腹大臣也随行至此。而咸丰六弟恭亲王奕訢则留北京与英法议和,处理京师政务。

谁知,咸丰皇帝在承德期间突然病重,临危之际,因太子年幼,国家又在多事之秋,他下诏将肃顺、载垣、匡源、穆荫等8人任命为“顾命八大臣”,协助太子处理国家大事,但其中却没有自己的弟弟恭亲王奕訢 。而对权力欲望极强的慈禧却连同慈安与奕訢合谋,发动“辛酉政变”,罢免了“顾命八大臣”,并杀掉了肃顺等人。但对于相对平日温和的匡源,慈禧却网开了一面,只是罢免一切职务,削职回原籍。匡源回到青岛后,再一次游览了崂山,写了大量诗词以抒发自己的不平。其中有《忆崂十二首》,现录一首如下:我忆白云洞,云上结茅屋。时闻云下人,笑语出深谷。炼师四五辈,逍遥无拘束。朝与白云游,暮抱白云宿。

晚年:被免官后致力于教育

赋闲在家的匡源一时无事可做,当时山东巡抚阎敬铭,不仅仰慕匡源的才华,也同情他的遭遇。他专程访匡源,面请他到济南担任泺源书院山长(校长)。匡源应允去济,一个军机大臣来学院当老师,在当时引起轰动,随后尚志书院也来聘任他当山长,于是匡源同时兼任了两个书院的山长。

匡源任教泺源、尚志两书院达17年之久,共受其业者达三千人。外省人士也慕名送子弟来学。匡源以他的渊博学识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培育出了一大批学有所成的栋梁之才,深受莘莘学子的爱戴。作为一代名声卓著的大儒,匡源坚持以诲人不倦的精神教书育人。他根据受业者水平的高低、天赋的大小和闻道的先后分类施教,力求使更多的学子成为栋梁之才。培养出中举人、贡太学以上者达四百余人,可称得上有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入室弟子中有:清末状元曹鸿勋 ,尚书张应麟 、黄钰,翰林杨际清、法伟堂、王懿荣、柯劭忞……皆为当时的大家。

其中法伟堂也是胶州人,1889年进士,授国子监学正衔,为武定府教谕。清末任济南师范教习所所长,著述甚丰,亦是名师。柯劭忞也是胶州同乡,他慕匡源大名入尚志书院,中举后在晋 、粤、辽诸省任教,1901年任贵州提学使,京师大学堂经科监督,典礼院学士,曾是溥仪的帝师。他以半生精力撰《新元史》,后人加上原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他又参加了《清史稿》编纂,因清史馆馆长赵尓巽病逝,他代理馆长,编成了《清史稿》,是当时青岛人中第一大学者。

清光绪七年(1881)匡源病逝于济南,后归葬故里,曹鸿勋等为他立“恩师碑”,后人将他生前奏议汇编《奏议存稿》梓刻存世。

  本文来源于大众网 ,作者:鲁勇,我们对此表示感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