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历史 八卦

87期:杨开慧手稿揭秘"毛杨恋"

新浪历史

关注

杨开慧手稿复制品,原件现存于省博物馆。1982年3月,在修缮杨开慧烈士故居——长沙县开慧乡板仓杨家老屋时,从杨开慧卧室后墙的泥砖缝中发现。手稿内容涉及杨开慧一生中许多重要和一些鲜为人知的问题,如她对爱情的无比坚贞、对妇女解放的高度关心、对白色恐怖的愤怒抨击等。

1919年,年轻的毛泽东成为长沙地区新文化运动和反对帝国主义运动的先锋。他后来回忆说:“当时没有时间谈情说爱。”事实的确如此,晚间政治活动之后一两个小时的休息,不带邪念的男女相依而卧不会发生情事。毛泽东和“三杰”之一的蔡和森及他聪明美丽的妹妹蔡畅曾立下三人盟约:发誓永不结婚。但是他们三人都违背了这一誓言,毛泽东则违背了三次。

作为杨昌济的学生,毛泽东早在1914年就已认识杨昌济老师的女儿杨开慧。不过,1918年,毛泽东为组织湖南学生留法勤工俭学赴北京做组织工作,在北京再次见到杨开慧时,杨开慧已长成一个婷婷玉立的大姑娘。

杨开慧确实爱毛泽东,她在手稿中承认:“我是十分爱他,自从听到他许多的事,看见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不过我没有希望过会同他结婚。”内心倔强的杨开慧当时对爱的认识是:“因为我不要人家的被动爱,我虽然爱他,我决不表示,我认定爱的权柄是操在自然的手里,我决不妄去希求……”其实,优秀如杨开慧当时肯定是有男士主动追求的,比如一位叫“三和君”的青年。

为什么是杨开慧而不是陶斯咏?

顾庆丰系长沙市委宣传部原文艺处处长,因工作原因,从1991年中央电视台拍摄《杨开慧》,到近年《恰同学少年》、《毛泽东遗物的故事》等,凡与杨开慧相关的电视剧、纪实片的拍摄都可以看到顾庆丰的身影。他也利用种种机会,边工作,边记录,并对杨开慧的生平展开全新视野的研究。

他认为,当年毛泽东之所以选择杨开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杨开慧与毛泽东志同道合,他们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

顾庆丰称,毛杨之恋,并不是电视剧《中国1921》中所写的“女追男”,根据杨开慧的手稿等证据,可以确定毛杨之恋是“男追女”,即毛泽东追求杨开慧。

不过,毛泽东与杨开慧互相之间的爱,曾有过因性格而带来的小波折。

杨开慧在手稿中写道:“我们彼此都有一个骄傲脾气,那时我惟恐他看见我的心(爱他的心)。”“他因此怀了鬼胎,以为我是不爱他。但他的骄傲脾气使他瞒着我一点都没有表现……”

“1920年9月25日,(毛泽东)邀一师附小文书张文亮和陶毅、杨开慧等到文化书社会见。下午,同游岳麓山。”(《毛泽东年谱》)这条记载,也许是不是说明毛泽东怀有的“心思”,还有待考证。不过,陶毅,就是陶斯咏,一个一直以来被认为与毛泽东互相有意思的女子。

其实,就算有陶斯咏出现,有骄傲脾气的杨开慧也绝对不会主动。

杨开慧确实爱毛泽东,她在手稿中承认:“我是十分爱他,自从听到他许多的事,看见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不过我没有希望过会同他结婚。”

内心倔强的杨开慧当时对爱的认识是:“因为我不要人家的被动爱,我虽然爱他,我决不表示,我认定爱的权柄是操在自然的手里,我决不妄去希求。我也知道都像我这样,爱不都会埋没尽了么?然而我的性格,非如此不行,我早已决定独身一世的。”其实,优秀如杨开慧当时肯定是有男士主动追求的,比如一位“三和君”。

其实,毛泽东也曾抱过独身主义的想法。1936年毛泽东面对斯诺的采访时谈及:年轻时“没有时间谈情说爱,认为时局危急,求知的需要迫切,不允许去谈论女人或私人问题”。毛泽东回忆说,“我对女人不感兴趣”。

顾庆丰认为毛泽东的话是可信的,当时毛泽东把恋爱和结婚看作是革命的拖累。他曾和他的好友都宣称不恋爱、不结婚,尤其是他和蔡和森、蔡畅兄妹三人还结盟誓约:为了革命,永不结婚。

可是在他们后来的革命斗争中,当蔡和森遇到志同道合的向警予,当蔡畅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李富春,他们兄妹首先违约,相继组成革命家庭。

毛泽东对冬天坚持“冷水浴”的杨开慧生爱慕

作为杨昌济的学生,毛泽东早在1914年就已认识杨昌济老师的女儿杨开慧。不过,1918年,毛泽东为组织湖南学生留法勤工俭学赴北京做组织工作,在北京再次见到杨开慧时,杨开慧已长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而这个姑娘在冬天也天天坚持进行“冷水浴”和体操锻炼,以磨炼自己的意志和体魄,这令毛泽东十分佩服。北京的冬天要比长沙冷好多,作为一个大教授的千金小姐,如果没有鸿鹄之志是决不会有这不同常人之举的。毛泽东由此而对杨开慧产生了一种由佩服到爱慕的感情。这种感情在过了二十年后,他还记得清清楚楚。他对他的美国朋友斯诺说:“我在这里还遇见而且爱上了杨开慧。”

等到第二年,也就是1919年底,毛泽东在北京再次与杨开慧相见。这次的相见,他发现杨开慧有了更大的变化,这就是在经历过1919年“五四”运动洗礼后,杨开慧开始信仰共产主义,而且,她还认为在国内一边学习马列主义一边开展革命运动,比去法国和苏联留学更重要。因此,她要留在国内。这使毛泽东感到欣喜。此时的毛泽东正面临人生两大抉择:一是个人感情问题;一是选择出国还是留在国内。

顾庆丰谈到,毛泽东在个人感情上的问题是他爱上了杨开慧却又遭遇了陶斯咏。陶斯咏爱慕毛泽东,毛泽东也欣赏陶斯咏,但陶斯咏信仰无政府主义,不主张共产主义,也不参加革命活动,另外她身体多病,常常需要静养。陶显然不是毛泽东选择的对象。而杨开慧,有非常人之举,与他志同道合。

但毛泽东对杨开慧却是既自信又不自信。自信,是他感觉杨开慧是喜欢他的;不自信,是杨开慧对他又好像毫无那方面的意思,这使自尊又傲气的毛泽东陷入了苦恼。

毛泽东的第二个问题选择留洋还是留在国内。第一次,也就是1918年的那一次,他可能留洋,因母病回湘。1919年底赴京,他和李大钊接触频繁,讲议赴俄留学的问题。毛泽东曾多次写信给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表示不打算到法国勤工俭学,而准备“往俄”,并且还劝何叔衡“不如留俄”。他说,“我为这件事,脑子里装满了愉快和希望”,为什么想去俄国,因为“俄国是世界第一文明国”。

而这时毛泽东遇到的杨开慧,是接受了“五四”运动洗礼和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杨开慧,她对出国和留在国内的认识,特别是对留在国内的选择,使毛泽东的孤独感一扫全无。他不再犹豫,坚定选择留在国内,像杨开慧说的那样,一边学习马克思主义,一边进行革命运动。仅就这一点,可以说,杨开慧“成就”了毛泽东。

毛泽东写缠绵情诗《虞美人》表白炽热爱意

接下来发生的两件事,令毛泽东的骄傲脾气再也傲不起来,他的自信也不自信了,终于写下生平唯一一首缠绵悱恻、婉约如柳永诗词的一首情词《虞美人》,迫不及待献给杨开慧,向她表达强烈爱慕之心。

顾庆丰通过对回忆录的研究发现,其实在毛泽东等同志创办的文化书社公开的账目之后,还有另一笔账。

当初,毛泽东为集合革命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竭尽全力办文化书社,但经费问题难倒他这个英雄好汉。杨开慧见他愁眉不展,回家动员母亲杨老太太拿出父亲逝世后的奠仪金,又动员大姨妈把绣花赚得的100块大洋,也拿出来支持办文化书社。王首道、陈赓等革命青年就是读了文化书社发行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通过文化书社结识毛泽东,最后追随毛泽东走上革命道路的。

文化书社办成了,杨开慧又积极组织当时女校学生开展妇女解放运动。她带领后来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家的丁玲等六个周南的女生,勇敢进入男校与男生们同校同教室上课,一举成为当时社会的头条新闻,杨开慧成为风云人物。她那现代的打扮、秀丽的面容、凛然的正气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受到许多男生的追捧,其中就有杨开慧在后来的手稿中写到过的叫“三和君”的青年,直接向杨开慧表示爱意。

毛泽东也等不及了,不能再骄傲,不能失去杨开慧。于是,经过一番“江海翻波浪”似的失眠之后,写下《虞美人》。杨开慧此刻也让一则“炸弹”消息,炸得她差一点失去了生命。后来她把此事也写进手稿中。顾庆丰认为这就是陶斯咏在暗恋毛泽东,而毛泽东似乎也在犹豫和选择。她被这件事“炸”醒了,当然也“炸”开了“他的心盖,我的心盖……因此我们觉得更亲密了”。于是,杨开慧接受了毛泽东的爱,一对相互爱慕又志同道合的人,终成眷属。

杨开慧在手稿中说:“一直到他(指毛泽东)有许多的信给我,表示他的爱意,我还不敢相信我有这样的幸运!不是一位朋友,知道他的情形的朋友,把他的情形告诉我———他为我非常烦闷……自从我完全了解了他对我的真意,从此我有一个新意识,我觉得我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我想像着,假如一天他死去了,我的母亲也不在了,我一定要跟着他去死!假如他被人捉去杀了,我一定要同他去共这一个运命!”

杨开慧与毛泽东在1920年冬天结成夫妻。杨开慧把自己的生命和爱,全部交付给毛泽东。

全国解放后,1950年4月,毛泽东接见杨开慧烈士的堂妹杨开英时说:“你霞姐(指杨开慧)那时是积极主张武装斗争的。”肯定和赞扬了杨开慧和他走过的志同道合的道路。

  本文综合《长沙晚报》,罗斯·特里尔版《毛泽东传》,我们对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