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历史

非遗中国:蜀绣

新浪文化

关注

本文由新浪文化综合网络资料整理编辑。

蜀绣又名“川绣”,是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采用蚕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在晋代被称蜀中之宝。东晋《东阳国志》将蜀绣与蜀锦并称蜀中之宝。蜀绣辉煌: 朝廷授五品军功。清末至民国初年,蜀绣在国际上已享有很高声誉,在1915年国际巴拿马赛中荣获巴拿马国际金奖。1982年,蜀绣获中国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银杯奖。2006年5月20日,四川成都市的蜀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重庆渝中区的蜀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06年5月20日,蜀绣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12月,蜀绣正式被中国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蜀绣的由来

最早记载蜀绣的文字,出于西汉文学家扬雄《绣补》一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蜀绣技艺的高蜀绣精品图片度赞誉。晋代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则明确提出蜀绣和蜀中其他的物产,包括壁玉、金、银、珠、碧、铜、铁、铅、锡、锦等,皆可视为“蜀中之宝”,充分说明蜀绣作为地方工艺品的珍稀独特。

其实,蜀绣的历史跟蜀锦一样,都是萌芽于古蜀时期先人的智慧和创造。蜀绣的历史也很悠久,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中记载,当时蜀中的刺绣已十分闻名,并把蜀绣与蜀锦并列,视为蜀地名产。最初,蜀绣主要流行于民间,分布在成都平原,世代相传,至清朝中叶以后,逐渐形成行业,尤以成都九龙巷、科甲巷一带的蜀绣为著名。

蜀中之宝

古代川西平原盛产蚕,故称“蜀国”。蜀绣又称川绣,起源于川西民间,因地缘关系而得名,与江苏苏州的苏绣、湖南长沙的湘绣和广东的粤绣一起,并列为中国的四大名绣。其产地主要集中于成都、重庆、温江、郫县等地。蜀绣具有悠久的历史,与蜀锦一起被称为“蜀中之宝”。 
  

千百年来,蜀绣——这个浸润了芙蓉城山水的“蜀中之宝”,在蜀地儿女的手下绣制着不朽的传奇,已然成了这个城市的名片。

从汉朝的“锦布绣望”开始,蜀绣便美名远扬,被誉为“天下无双之物”。那针针线线,丝丝入扣,描绘着巴蜀的花鸟虫鱼、磅礴山水,呈现着巴山蜀水的线条与灵韵。
    蜀绣的发展基于蜀地富饶,生活享乐而艺能有所工,史称“成人多工巧,绫锦雕缕之妙,殆牟于上国” (《隋书·地理志》)。
    能够用金钱绣鸳鸯鹧鸪,是富豪之女的事。白居易曾说:“红楼富家女,金缕刺罗襦”。不过当时蜀地女红之盛,也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有“锦浦春女,绣衣金缕,雾薄云轻”。

       艺绝天下
       蜀绣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驰名中外。其刺绣技法甚为独特,至少有100种以上精巧的绣技,针法严谨、车拧细微、片线光亮、色彩淡雅。

“蜀人多巧思,组绣用功深。”

       如果说苏绣精细素雅,湘绣艳丽鲜明,粤绣雍容华贵,那么蜀绣则劲气生动、平齐光亮,其针法多达百余种,丰富程度为四大名绣之首。逾百种针法各有所长,组合也随虫鱼花鸟、山川江河的色泽精神不同而富于变化。

从前的蜀绣分工明晰,老绣工一辈子往往只会绣一种图案,只为在专攻的门类中达到神乎其技的效果。经年积累而成的针法背后,刺绣者的手法特点、性情气质便会融入绣品。

绣品丰富,画之神韵

当今绣品中,既有巨幅条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赏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费品。这些绣品虽大小用途不一,但都有画之神韵。享有 “传绘画之神韵 灭针线之痕迹”的赞誉。

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巨幅“芙蓉鲤鱼”座屏和蜀绣名品“蜀宫乐女演乐图”挂屏、 双面异色的“水草鲤鱼”座屏、“大小熊猫”座屏,就是蜀绣中的代表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