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历史

辽金瓷透露北方游牧民族马背上的生活

国际在线

关注

由于汉化水平较高,辽金时期的杯盘碗盏有相当一部分与汉地风尚相近,但有一类脱胎于早期游牧生活的独有器型,蕴藏着北方游牧民族割舍不下的草原情结。

都说赏玉要赏清代玉,鉴瓷当看宋朝瓷。2月5日到5月16日在台北故宫举办的“黄金旺族——内蒙古博物院大辽文物展”,却让我们见识了北方游牧民族独有的玉瓷文化。

由于汉化水平较高,辽金时期的杯盘碗盏有相当一部分与汉地风尚相近,但有一类脱胎于早期游牧生活的独有器型,蕴藏着北方游牧民族割舍不下的草原情结。

皮囊陶器挂在马背上

在此次辽代文物大展上,一只通高30.4厘米的白瓷提梁鸡冠壶引人注目。WwW.lSqN.Cn明明是一个白瓷壶,看上去就像一个皮质水囊,连皮革的自然褶皱和腹部凸起的仿皮囊缝线都仿制得惟妙惟肖。

为什么会有这种造型与材质的错位呢?据北京[注: 北京有着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民国时期,称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大学资源美术学院文物系主任、中国辽金史学会会员李彦君介绍,“转徙随时,车马为家”的北方游牧民族,使用最多的是金银器和皮具。向定居生活过度之初,由于没有形成大的中心城市,陶瓷器型多半仿造金银器(有的是仿东亚波斯器具)、皮具的形制。于是便有了凤首壶、鸡冠壶、皮囊壶、穿带瓶、长颈瓶和方碟以及摩羯壶等辽瓷独有的器型。

辽代典型器皿首推鸡冠壶,早期鸡冠壶上部饰有鸡冠状孔鼻,壶身短扁,没有纹饰。中期后鸡冠壶演变成双孔,出现了装饰,壶身变长,形似马镫,因此又被称为“马镫壶”。后来,鸡冠壶装饰日渐复杂,从便于马上携带的穿孔皮囊式发展为宜于室内使用的提梁式。虽几经变化,壶外的装饰性缝线却一直保留,直到辽晚期才消失。

皮囊壶与鸡冠壶同出一源,壶体扁圆弧底,腹部隆起,适于挂在马背上使用。

辽金时期的又一典型器物是鸡腿瓶。鸡腿瓶形如鸡腿,呈侈口外卷,溜肩,腹部修长,又称鸡腿坛。有的鸡腿瓶较粗壮,看上去像大象腿,所以也称“象腿瓶”。现今从北方地区辽、金墓葬中常有鸡腿瓶出土,辽代壁画中也有契丹人背负鸡腿坛的画面。瓶底窄,瓶身高的鸡腿瓶看上去实在易碎,不过,辽人并不把它们放置于平面上,而是挂在马背上装酒用。

陶瓷最容易做的是圆器,辽瓷却偏要烧一些对瓷器来说并不容易成型的扁形壶、折肩瓶和方形盘,说到底还是为了表达对马背生活的眷恋。到了金代,由于女真人过上了半定居的生活,早期原始状态的鸡冠壶等也不见了踪影。

辽瓷精品不输宋瓷

充满了质朴、刚猛的部族气质的瓷器,似乎跟中原文化没什么关联。但实际上,辽瓷主要承袭的是晚唐文化传统。10-13世纪,唐末五代到宋代之间,辽、宋、西夏政权并存。在国土资源的争夺中,辽瓷与北方窑口邢窑、定窑和磁州窑产生了很深的渊源。北宋著名窑口定窑,在辽宋的拉锯战中五易其手,契丹人不仅掠夺窑口还带走了成熟的工匠,这都为在辽瓷中占有相当比重的辽白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辽白瓷分粗瓷和细瓷。细瓷中的精品,胎质坚致细腻,釉质光结莹润,釉色多白中闪青或白中闪黄;在烧造成分、温度和工艺水平上,与唐代邢窑和定窑极为接近。

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傅宁告诉《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此次到台湾展出有两只辽代皮囊壶,一只褐色釉,一只白色釉,均出自辽代三大墓之一的耶律羽之墓,“胎质跟唐代邢窑和定窑瓷器没有太大区别。”展品中还有一件釉色莹润、造型优美的白瓷盘口穿带瓶,同出于耶律羽之墓,是迄今出土的最大的穿带瓶(典型的辽代瓷器,仿自金银器,可穿起带子挂在身上),37厘米高,工艺上与中原瓷器精品无二。

因为辽瓷多为日常生活用瓷,重视实用和生活化,不像中原瓷器重装饰,所以辽国本地所造瓷器多粗糙。辽白瓷胎质较粗的,白中泛黄或灰,胎体常有干裂现象。底足处常见刮釉露胎现象,为了弥补色彩上欠缺,常在胎体上加一层化妆土。

“总体而言,辽代陶瓷胎质粗糙,陶体不精炼,且多半为半釉,灌釉施釉不彻底。”李彦君说,考古界对辽瓷有个称呼叫“缸胎”,意思是瓷器的质地半陶半瓷。到了金代,胎釉和辽代相似,半釉多,胎体重,用“草率”一词形容最为合适。

辽瓷的生活化在辽三彩中亦有表现。李彦君介绍说,辽三彩与唐三彩[注: 唐三彩,是中国唐代的艺术精华,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所谓唐三彩,是指中国唐代陶器上的釉色,后来也用来泛称唐代彩陶。]有传承关系,唐三彩多数是冥器和祭祀器,辽三彩主要是生活器皿,没有马、骆驼和人物。辽三彩以黄绿白的素彩为主,有红彩和紫彩但没有蓝彩。看惯了白雪皑皑和北方林野的游牧民族,喜明朗沉着的色调,因此,白釉和绿釉的辽代瓷器最多见。

辽金玉器没有大摆件?

不管是金银器还是陶瓷、玉器,北方游牧民族的手工艺品一定会与生活息息相关。李彦君告诉《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辽金玉器没有大摆件,总体分为配饰玉和生活玉,生活玉主要是杯、碗,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配饰玉总体上沿袭了唐代配饰玉的特征,有些也表现朴素的日常生活。

最有趣的是一套从陈国公主墓中出土的妆形玉组佩,看上去就像一套“修甲工具”,包括剪、挫、刀、勺等6种工具。

辽金玉器中最大宗的春水玉和秋山玉,直接取材于游牧和渔猎生活,加入了许多动物元素。春水玉表现了辽国皇帝和贵族在春天放出海冬青捕猎天鹅的场面。最著名的春水玉是湖北钟祥明梁庄王墓出土的一条春水纹带玉。玉板生动地再现了猎捕天鹅的整个过程,被猎杀的天鹅身体平伸,双翅下垂。

秋山玉则反映了辽金秋猎活动。多以俏色玉表现秋天树叶泛黄的情态,以镂空工艺雕琢山、林、鹿、熊、虎等野兽,风格写实,情趣盎然。

深度解析: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傅宁认为,由于马背民族便于迁徙游动,西方文化对其影响很大,因此辽代在中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在辽瓷中也含有中西合璧的元素。比如辽三彩中最著名的是摩羯壶,摩羯源于古印度神话,长鼻利齿,龙头鱼尾,是印度艺术造型中常见的异兽。辽三彩摩羯壶主要表现鱼化龙的瞬间,更加随意夸张,造型更为生动。

辽瓷也在影响着汉文化[注: 概括 汉风流韵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汉族有五千多年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四千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傅宁介绍说,陕西何家村出土的舞马衔杯皮囊壶,就是契丹器物造型与唐代宫廷舞蹈的结合。

我国最早的漫画雏形正是出现在辽瓷上。在内蒙古赤峰出土的一件辽代瓷罐上绘有一个赃官形象:两只小脚支撑着一个没有上肢的皮球般的身子,皮球上扣一个似在摆动的纱帽翅,笔法简括,风格诙谐。“与今人漫画可谓异曲同工。”李彦君说。

链接:辽瓷升值空间大

几年前,北大资源美术学院文物系主任李彦君曾于我国北方地区以1000元人民币的价格收了一只辽代瓷。“现在收藏市场上,辽代瓷普遍价格在五六万。”李彦君说,其实辽金瓷器在文化市场上很珍贵,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升值空间。

2006年纽约苏富比春拍,一只辽白釉皮囊壶以90万元成交,2008年伦敦苏富比春拍辽白瓷穿带瓶拍出了40万元。辽瓷在日本和西方国家[注: 西方国家 人们常说的东西方国家划分有三个标准: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政治体制。若只考虑地理位置,英法美等处于西半球的国家可称为西方国家;若从文化背景上讲,]受到许多收藏家的关注和喜爱。在日本,一件辽瓷一开价就是几万美元。过去的二三十年里,许多热衷于唐宋瓷器的西方收藏家特别青睐辽瓷,将其视为连接唐宋瓷器的桥梁。(马里)

加载中...